一、填空:
1、入磨物料控制范围管磨≤25mm;立磨≤70mm;2、细度的表示方式比表面积、筛余、颗粒级配。
3、标准中一般控制P.O水泥S03≤3.0%;P.C水泥S03≤3.0%;
4、水泥中混合材掺量国家标准规定普通6-15%,复合15-50%硅酸盐Ⅱ型在0-5%;
5、集团公司水泥生产主要混合材有矿渣、石灰石、粉煤灰、火山灰、石煤渣。
6、干法入磨物料水份应控制在≤5.0%范围,出磨生料水份应控制在≤0.5%;
7、熟料、矿渣、石灰石、粉煤灰、它们易磨性难磨程度矿渣.>熟料>石灰石>粉煤灰。
8、生料0.02mm筛余,当>2%时对窑系统煅烧有影响。
9、物料仓进料时,仓壁边是大颗粒物料,下料过程是大颗粒后下。
10、水泥磨在操作过程中,比表面积突然上升是主要原因石灰石量上升或石膏量增大。
11、水泥中的SO3主要来自石膏。
12、普通水泥通常是由熟料、石膏、混合材三种物料磨制而成,其中以熟料、为主,石膏的主要作用缓凝作用。
13、普通水泥出磨烧失量控制指标为:≤4.5%,SO3控制指标为:K±0.3%(K可为一具体指标,但必须合理,一般应在2.0-2.5之间,如:2.2)。
二、选择题
1、下列混合材中属于活性混合材的有C。
A、天然煤矸石B、石灰石C、矿渣D、页岩
2、普通水泥国家标准中规定其混合材掺量为C。
A、15%B、0-15%C、6-15%D、10%以下
3、国家标准规定普通水泥烧失量必须C。
A、≤4.5%B、≥5.0%C、≤5.0%D、≥4.5%
4、下列混合材中烧失量最大的混合材是A。
A、石灰石B、矿渣C、页岩D、粉煤灰
5、下列物料中烧失量最小的是A。
A、熟料B、石灰石C、石膏D、粉煤灰
6、下列那种水泥中石灰石掺量允许超过10%。B
A、普通水泥B、复合水泥C、矿渣水泥D、硅酸盐水泥
7、一般地说下列混合材中活性最大的混合材是B。
A、石灰石B、矿渣C、页岩D、煤矸石
8、出磨水泥安定性不合格一般来说是由于D过高造成的。
A、水泥中C3AB、磨内水泥温度C、水泥中C3SD、水泥中f-CaO
9、出磨水泥产生假凝现象一般来说是由于B过高造成的。
A、水泥中C3AB、磨内水泥温度C、水泥中C3SD、水泥中f-CaO
10、下列物料易磨性相对较好的是A。
A、石灰石B、矿渣C、页岩D、熟料
11、水泥中加入石膏的主要目的:D
A、增加S03、B、促凝、C、易磨、D、调节缓凝时间。
12、在水泥粉磨时,加入助磨剂,其加入量应不超过水泥重量的A
1%、B、1.5%、C、2.0%、D、0.5%;
13、国家标准规定的水泥细度,其筛子孔径是D;
A、0.45mm、B、45μm、C、0.8mm、D、80μm;
三、名词解释:
1、熟料:以适当成份的生料煅烧至成部分熔融,所得以硅酸钙为主要成份的产物。
2、水泥:加水拌合成塑性浆体,能胶结砂、石等适当材料并能在空气和水中硬化的粉状水硬性胶凝材料。
3、细度:粉状物料的粗细程度。
4、比表面积:单位质量的物料所具有的表面积单位:m2/Kg
5、铁质校正原料:用以补充配合生料中氧化铁不足的原料。
6、硅质校正原料:用以补充配合生料中氧化硅不足的原料。
7、复合水泥:由硅酸盐水泥熟料两种或两种以上规定的混合材料和适量石膏磨制成的水泥。
8、普通水泥:由硅酸盐水泥熟料,6-15%混合材料和适量石膏磨制成的水泥。
9、离析:物料在自由下降时,由于形状、大小不同,所造成的分散现象。
10、废品水泥:凡氧化镁、三氧化硫、初凝时间、安定性中任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规定时,均为废品。
四、问答题:
1、根据磨机温度变化,是否能够判断出生料质量变化趋势?
答:当其它条件不变时,根据上个点的磨机温度情况进行比较、此时出磨温度情况,如温度下降,说明入磨物料含湿大,粘土质或铁质物料增多,因为石灰石水份较小,带入磨机水份的主要是粘土或铁粉。困此可判断此时出磨生料成份CaO偏低。因此为确保出磨生料稳定,要及时调整入磨物料比例。
2、水泥比表面积与筛余的关系是否对应,理由?
答:比面积是单位质量和物料所共有的总表面积,它是各个颗粒级配的表面积之和,同一质量的水泥越细颗粒数越多,暴露的比表面积越大,比表面积主要反映细颗粒(≤10um)的含量,而筛余值只表示通过一种粒径筛的质量百分数,目前我国所用的筛余法测定结果只表示大于0.mm的颗粒所占质量的百分数,对于小于0.mm的颗粒则反映不出来;
在一定的区间,理论上说是有对应关系的,比表面积大,筛余值小。但由于磨机规格,研磨体级配,是否配备选粉机,选粉机规格型号等对二者关系影响很大,有时也会出现比表面积大,筛余值大。
比表面积对掺多孔性混合材的水泥实用性较差,一般只能作为参考。
实际上水泥是有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这个组成对水泥性能的影响,不仅仅是微小颗粒的含量大小,而是一个堆积模型,如相同的比面积,开流磨的水泥强度就比闭流磨高,也就是说相同状况下,开流磨的筛余可适当放宽。
3、为什么要控制出磨水泥的温度?出磨水泥的温度应控制在多少为好?
答:因为磨制水泥时,加入适量石膏,由于磨内温度大于℃时,部分石膏脱水成半水石膏,造成出磨水泥假凝,使水泥加水后很短几分钟内就发生凝固现象,使水泥流动性能变差;≤℃。
4、生料细度、水份控制对下道工序有哪些影响?
生料细度偏粗:(1)细度大,特别是0.20mm筛余大,颗粒表面积减少了煅烧过程中颗粒之间的接触,同时颗粒表面积小,自由能减少,不易参加反应,致使生料中碳酸钙分解不完全,易造成f-CaO增加,熟料质量下降。
(2)熟料矿物主要通过固相反应形成的。固相反应的速度除与原料的矿物性质有关外,在均化程度、煅烧温度和时间相同的前提下,与生料的细度成正比关系,细度愈细,反应速度愈快,反应过程愈易完全。
水份:出磨生料水份偏高,热耗上升,另外水份大,生料粉的流动性变差,流速变慢,导致生料均化效果变差,易产生结库现象。
4、为什么要控制水泥中的SO3含量?
答:水泥中SO3的含量实质上是磨制水泥是石膏掺入量的反映(熟料中也有少量SO3)。石膏在水泥中主要起调节凝结时间的作用。适量的石膏在水泥水化过程中,能与C3A生成水化硫铝酸钙胶体,包裹于C3A的表面,阻碍C3A内部的继续水化而使水泥缓凝。因此当石膏掺入量不足时,它不能抵消水化铝酸钙的快凝作用,使水泥快凝。但是,当石膏掺入量过大时,由于硫酸钙水化速度较快;硫酸钙水化后结晶状态,大量晶体硫酸钙还会产生体膨胀,对水泥石的结构还回产生破坏作用。
适量石膏的另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泥强度。这是因为它在水泥水化过程中与C3A可生成一定数量的硫铝酸钙针状晶体,交错地填充于水泥石的空隙中,从增加了结构的致密性。在矿渣水泥中,石膏还起硫酸盐激发作用,可加速矿渣水泥的硬化过程。
5、什么是细度?细度的表示方法通常有哪几种?
答:细度是指物料的粗细程度。细度通常的表示方法有:筛余百分数、比表面积、颗粒级配。
6、实际生产中石膏掺入量是如何确定的?
答:任何一种水泥都有使其强度达到最高值的石膏最佳掺入量。石膏最佳掺入量范围,可通过石膏与水泥强度关系的实验来确定。在日常生产中,通常用同一熟料掺加不同百分比的石膏,磨到同一细度,然后进行凝结时间、安定性、各龄期强度的性能试验,用所得的数据作强度-SO3%曲线,根据曲线,结合各龄期强度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凝结时间正常、安定性合格时达到最高强度的SO3掺入量,作为生产中的控制指标。
7、生料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
答:CaO、SiO2、Al2O3、Fe2O3
8、什么是普通硅酸盐水泥?
答:以硅酸盐水泥熟料,适量石膏,6-15%的混合材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9、实际生产中如何合理确定生料细度控制指标?
答:熟料矿物主要通过固相反应形成的。固相反应的速度除与原料的矿物性质有关外,在均化程度、煅烧温度和时间相同的前提下,与生料的细度成正比关系,细度愈细,反应速度愈快,反应过程愈易完全。但在实际生产中,不恰当地提高粉磨细度,会降低磨机产量,增加电耗,况且细度超过一定限度,对生料质量提高并无显著效果,而且经济上又极不合理。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结合磨机的产量,电耗对熟料质量的影响,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合理的生料细度控制范围。
10、水泥制成过程中主要控制项目有哪些?
答:水泥制成过程中的控制项目一般有:水泥细度、三氧化硫、烧失量、物料的配合比(混合材、石膏的掺加量)、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等。
11、水泥熟料为什么要适当贮存?
答:熟料贮存有下列作用:A、使出窑熟料继续冷却。防止因入磨熟料温度过高,造成磨内温度增高,对磨机安全运转不利,同时也易使磨机产量降低,并使石膏脱水过多,引起水泥凝结时间不正常。B、改善熟料质量,提高易磨性。贮存时熟料能吸收空气中部分水份,使部分游离氧化钙消解,改善水泥性能,并能提高熟料的易磨性。C、有利于控制水泥质量,便于熟料搭配使用,保持水泥质量稳定。
12、为什么要控制水泥中混合材的掺量?
答:水泥中混合材的加入,水泥中熟料组份就相应减少,因此使水泥强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混合材掺加量愈大,强度降低愈多。不同品种的混合材料对水泥的物理性能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合理的混合材掺入量应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根据熟料质量和混合材的品种、质量来确定。
13、已知某水泥磨入磨物料烧失量及掺量如下:
求出磨水泥烧失量?
答:81%×0.4%+5%×14.0%+7%×40.0%+7%×0.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