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峻岭之间或圆形或方形的土楼,是人们对于福建古民居最直接、最强烈的印象。土楼因其大多数为客家人所建,因此又被称之为“客家土楼”。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客家人居住在土楼里,而历经岁月洗礼的土楼依然屹立不倒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土楼福建土楼主要分布于闽西南地区,地势较为险峻,古时这里人烟较稀少,盗匪也时常出没。为了族人的安全,土楼修建得异常坚固。土楼建材以生土为主,土里面还要掺进一定比例的糯米,因为糯米中的主要成分为支链淀粉,它在跟石灰混合时会产生出高强度的“粘合剂”——糯米灰浆,用它黏合的砖石异常结实耐久。除了加糯米,一些土楼在建造时还要加入蛋清、红糖等有机黏合剂,和匀后作为砌墙材料使用,坚固如同水泥。土楼此外,土楼修建过程还会在墙体中放入竹片和杉木条。当土楼修到大约十厘米高时,工匠会将竹片和杉木条放入墙里,称为墙骨,密密麻麻分布的墙骨把整座楼的土墙连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土楼的墙体通常为一米多厚,从底层往上,每一层减薄三至五寸,使重心下移,墙体也就更加稳固。南方多雨,为防止雨水毁坏墙体,客家人在楼顶专门设计了伸出墙体外面达三米左右的大屋檐,有了这张巨大的“保护伞”,土墙面对百年来的地震和台风都风雨无忧。承启楼基于土楼的坚固,有些规模宏大的土楼能容纳数百人居住,一座土楼堪比如今的一个小区。位于永定的承启楼就是如此,它建于明朝,是目前众多土楼之中圈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用了81年才建成,楼内建有楼梯四部,有房间四百间,能住下七、八百号人,被称为“土楼王”。年,承启楼入选世界吉尼斯最大土楼纪录。现今,仍有不少人在此居住,见证土楼屹立不倒的奇迹。★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撰稿:叶玮泓编辑:陈锦华责编:杨青编审:王海青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