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地处长沙、株洲、浏阳“金三角”,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熊瑾玎的故乡,有“水泥之乡”“三湘第一村”美誉。
印山村现有水泥建材、环保机械、建材包装、水泵厂等19家工业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家,水泥建材为其支柱产业。
印山村拥有亩天玺湖,风光旖旎,景色秀美,湖边围绕着狮王庙、天玺寺、裕华台等景点,游客络绎不绝,平均每年有15万人次来此休闲度假。
印山村坚持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人均纯收入6.15万元,80%的家庭拥有1至2辆私家车。
印山村先后获得省“十佳红旗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以及“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级两型示范村庄”等荣誉称号。
(麻姑井黄酒酿造基地。田超摄)
带您“打卡”雨后的天玺湖,氤氲薄薄水汽。岸边树影婆娑,廊檐斗拱翘角,徜徉此处仿佛置身水墨画卷。
印山村是湖南乡村旅游的新晋网红。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印山村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旅游收入及特产销售超过50万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印山村人除了满心欢喜,更有冷静的思考:如何踩准时代节拍,让农旅产业持续热下去?
抓住乡镇企业发展机遇,“水泥之乡”声名远播
没有机器轰鸣声,没有高大烟囱冒出滚滚浓烟,也没有扬尘四处飘散,车间与办公楼置身于姹紫嫣红的绿化带中。这里是湖南印山台水泥有限公司所在地。
水泥厂是印山村的“金字招牌”,见证着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改革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在印山村激起层层涟漪。印山村踩准时代前行节拍,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印山村石灰石资源多、建筑产业发达,多家水泥厂应运而生。水泥一跃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印山村早早迈入亿元村行列,印山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泥之乡”。
年,退伍回乡的李焕然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能人“掌舵”,印山村的水泥产业从此一路高歌猛进。
规模化,是水泥产业竞争的基础。为进一步提升产能,李焕然与村党支部原书记刘德应等人力排众议,说服村民贷款万元,建设长沙第一条年产4.4万吨的机立窑水泥生产线。
10个月后,新生产线建成投产。3年后,效益得到飞速提升,村民悬着的心稳住了。
紧接着,印山村又一鼓作气投资建设年产8.8万吨的机立窑水泥生产线。
年,印山村乘势而上,新建湖南第一条日产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此时,除了水泥厂,印山村村办企业还有机械厂、编织厂、家具厂等。这些企业均为湖南印山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
刘德应介绍,就在村集体企业生产经营一片红火时,弊端也逐渐显现。机制老化,最突出的问题是产权关系不清,企业效率不高。
“企业必须改制!”
在一次次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后,企业改制逐渐形成共识。
年,印山台水泥厂率先启动重组改制。村集体入股,保障村民利益;村民也可注资入股变股东。
同时,把村办各企业从集团公司中剥离出来,承包经营,自负盈亏。
(印山村布亭台、辟游道、建观景台,打造一条新的旅游路线。田超摄)
一子落激活满盘棋。
“以改制为契机,水泥厂加快技术升级、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此后,随着市场变化,这些先发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李焕然之子李华锋接棒改制后的湖南印山台水泥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
改制后的湖南印山台水泥有限公司延续曾经的辉煌:年建成日产吨的熟料水泥生产线,印山村新型干法水泥年产量达万吨;8年,配套建设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大幅度节煤、节水、节电;9年,公司走出去在江西萍乡建设年产能万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年还在张家界打造2条新型水泥生产线。
近几年,印山台水泥有限公司继续做优水泥产业,延伸产业链,拓展下游产品,进军装配式新型墙体材料市场,向综合性绿色建材企业转型。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印山村的企业告别粗放式发展模式,“散、小、差”的传统工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踩准产业转型节拍,工业强村蝶变美丽乡村
受资源、环境约束,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产业有着自身发展的“天花板”。
“印山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印山村现任党总支书记刘罗仕介绍,村支两委带着村干部、村民代表,东进长三角,南下珠三角,几乎跑遍所有的经济强村和产业特色村,最终敲定未来发展思路:走农旅融合这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绿色道路”。
(印山村怡人风景。田超摄)
这无疑又是一次创业!
印山台水泥厂改制时存有0多万元的集体资产。村支两委顶住压力,说服村民,将这笔资金作为“二次创业”启动资金。尔后,村集体陆续加大农旅产业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观光、体验、度假等多样化功能。
多年“睡大觉”的绿水青山,活了!
拓宽湖域、治理湖水,亩天玺湖清波荡漾;拉通道路、增加绿化,亩牧场既是风光带也是经济带;抢抓工期、加速建设,红色景点熊瑾玎故居景区雏形初现;出台政策、以奖代补,民宿、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全域旅游的美丽画卷在印山村徐徐展开。
天玺湖一路之隔,是印山村另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点。这里也是村里全域旅游的重点项目。
“沿着山体自然走势,布亭台、辟游道、建观景台,打造一条新的旅游路线。”村里提出建设旅游线方案,得到村民一致拥护,有的捐钱,有的捐物,有的投工投劳。
湖南印山台水泥有限公司捐赠余万元,打造印山台文化广场,公司总经理李华锋个人捐资万元,建观景台、山地游道等;村民李赛明、罗卫珍一家6口捐了近6万元钱,在山顶建揽月亭;村民李剑、郭虎成均义务出工多个参与建设……
“村子美了,才能留住游客;客人多了,最终受益的还是每一位村民。”村民罗铁辉说。
(湖南印山台水泥有限公司车间田超摄)
今年63岁的罗铁辉,5年前开始创业,把自家及兄弟家的多平方米的房屋,改造出20多间房,经营民宿和餐饮。
“很多人都是网上预订,我们老两口也开通了网上预订渠道,现在玩起手机不比年轻人差哩。”罗铁辉介绍,五一假期,提前5天床位便预订一空。
“城里人一到周末就愿意往我们村里跑,过过慢生活。”刘罗仕说,印山村要打造一个“让忙碌的人歇歇脚的环境”。游客来到印山村,住民宿,吃农家菜,在游步道上走走、湖边坐坐,融入自然,放松身心,乐不思归。
留住最美乡愁,新农村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年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万元。尽管旅游来势喜人,印山村人并不满足于此。
长沙周边主打旅游的村子不在少数。“我们有的别的村也有,印山村的特色在哪里?”村民发现,很多游客来印山村拍拍照、吃顿农家菜就走了,并没产生多少消费,更难留住游客过夜。
(游客在印山台文化广场打卡。田超摄)
这正是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的痛点。
“美丽乡村虽然聚集了一波人气,但如果缺乏更深的内涵与文化魅力,久而久之可能产生审美疲劳。”江背镇党委书记苏波介绍,为摆脱乡村游的单调,这几年,印山村梳理景点背后故事、挖掘丰富文化内涵,不断增强游客黏性。
细微的变化在悄然发生。壁画、印章文化馆、村史文化长廊、农耕文化馆等文化景点相继亮相。
壁画墙上,老宅、古井、老槐树、春种秋收等场景,再现老村庄的模样;村史文化长廊,褪色的图片和发黄的文字,见证着印山村从贫穷到富裕的变迁;农耕文化体验园,传统农具琳琅满目,村民熊波林将收藏多年的余套石磨、石槽等老物件全部捐出来。
传统技艺也在印山村发扬光大。
印山村有个老井——麻姑井。今年70岁的村民周平,仍记得小时候与古井的亲昵,“吱吱吱……”那是空铁桶扭动入井的声音;“咣”,那是装满水铁桶落地的声音。
古井悠悠,滋养着一辈又一辈的印山村人。
麻姑井也见证了非遗技艺的复兴与传承。
“这个水井的水质特别适合酿酒。”周平是糯米黄酒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人。“黄酒酿造作为一门手艺,仅依靠祖辈口传身教、仅依靠乡亲的口碑,是做不大、走不远的。”这几年,周平努力使酿酒工艺操作规程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印山村天玺湖鸟瞰田超摄)
年,周平流转20亩土地,打造麻姑井酒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记者看到,占地0多平方米的麻姑井黄酒窖藏基地,窖洞全长余米,建有千余个存酒小洞穴,大洞连小洞宛若置身迷宫。
存酒之地,变成了游客打卡地。今年“五一”假期,麻姑井黄酒酿造基地接待游客超过1人次,旅游及特产销售超过16万元。
“民宿正在施工,我们还将建酒器展示区、文创产品展示区,打造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项目。”周平说。
看准农旅融合发展的前景,印山村还结合旅游节会,打造潮流节日,如油菜花节、民宿帐篷露营节等,印山村农旅产业链在不断延伸。
“印山村被称为‘三湘第一村’,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党组织,他们从不固步自封、小富即安,带领村民踩准时代的每一个发展节拍,不断探索,不断前行。”苏波说。
如今,湖清岸绿、乡愁浓郁的田园风光,正成为印山村新时代最有发展潜力的资源。
青年观察乡村振兴要留住“村味儿”
王琳心(澳门大学传播学博士)
我自小生活在长沙市区,很少有机会去了解、感知农村。
这次我作为湖南日报的青年观察员,随行到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采访,真是大开眼界。从长沙城区驱车1小时左右,我们来到了印山村。初见印山,打破了我对农村的固有印象。这里村舍与青烟相映成趣,垂柳与湖水俯仰生姿,好一个静谧、大气的村庄!
我的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我见过别样的农村风情:连片的小麦田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金毯,上面零星散布着房屋;成群牛羊在青青绿草上或打着盹儿或尽情奔跑。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这是我对发达国家农村的印象。
美吗?也美,但隐约觉得少了些什么。
在印山村,我在参观水泥厂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后,突然意识到,澳大利亚农村缺少了最重要的“村味儿”——人情味和烟火味。
印山台水泥公司这家乡镇企业,凝聚了村民的智慧和心血。改制后的民营企业,村民纷纷入股变股东。在村里搞建设时一次次慷慨出手,捐资捐物。这是充盈着中国企业与村庄相互守望的温暖。
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依山傍水而建,不远处就是村民的住宅、菜圃。村民扛着锄头、挑着井水,怡然自得。沿着山路往上,我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村里修建旅游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村里的文化场馆,我看到村民主动担当志愿者,自发看守维护场馆。这是中国农村村民与村庄共建共享的情谊。
村民与村庄,共建好风景、共享好光景,这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印山村。
来源丨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丨欧阳倩周小雷
编辑丨贺志平
校对丨李絮枫
审稿丨秦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