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浦江县东北部,是一个拥有年历史,藏在深山、名闻遐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村落。
石灰:罗隐秀才的圣旨口
说起嵩溪,就会想起石灰,这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致富产业。与嵩溪一岭之隔的旌坞,同样以烧石灰闻名。
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当年罗隐秀才来到这里,向嵩溪人讨麦饼,嵩溪人大气,随便递了一个大的给他;又向旌坞人讨麦饼,旌坞人小气,挑了一个小的给他。谁知罗隐秀才是个圣旨口,说一不二,喝道:“嵩溪的石灰不要翻动就能烧熟,旌坞的石灰要翻动才能烧熟。”
原来旌坞的石灰灶均系小灶,灶膛狭小,灰石进灶,须由下叠上,燃烧之后,下面的石灰先熟,上面的灰石坍塌,火头透不上,需要人工翻动,才能熟透。所以,旌坞的石灰不分等级,均系统灰。而嵩溪的石灰灶系大灶,灶膛大,石灰石进灶,只需自上倒下,不必叠砌,燃烧以后,不需翻动就能熟透。
别有洞天:溪上立交溪景房
嵩溪村的“洞天”是遮盖流经该村暗溪的涵道(即坎儿井)。嵩溪村有一暗一明两条溪流经过,前溪为明溪,溪流两侧由石块砌筑;后溪为暗溪,全溪被大块石灰石形成的涵道遮盖,并在居民聚集之处设有5个取水口,涵道和取水口处的桥梁均采用拱券技术,溪上建房、桥上建屋成了该村的一大特色景观。
诗词:扛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是诗人
在嵩溪古村,劳作之余,农民诗人约上三五同好,带上毛笔,写诗吟诗,相互切磋,乐在其中。有不少农民诗人先后加入国家、省、市、县各级诗词学会,整个村庄还是浙江诗词学会惟一的村级团体会员呢。
嵩溪村民写诗,渊源有自:清朝康熙年间,村民徐敬臣创立了名闻遐迩的“嵩溪诗社”,延续120余年;清末民初,由徐心安等人发起,组织嵩溪吟社;年,由徐儒宗等人发起,组织嵩溪学社。学社每个月都会定期为村民开办免费的诗词讲座。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自家撰写春联;男婚女嫁,学社会员泼墨挥毫,作诗赠联。
戏曲:锣鼓响,脚底痒
在浦江乡村,村民素来有看戏的传统,过节戏、庙会戏、祝寿戏、圆谱戏等,四季不绝,因此有“锣鼓响,脚底痒”之说。在嵩溪村的徐氏宗祠里,就有一座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的古戏台,至今依然经常有演出。
嵩溪人爱看戏,也爱演戏。清末民初,嵩溪村有两个戏班,一个唱乱弹,一个唱昆腔,在金华一带颇有名气。解放后,嵩溪办了一个戏班,唱的是越剧。
据介绍,嵩溪坐唱班演唱的昆腔,曲本是解放前的昆腔班留下来的,曲谱用的是工尺谱。在民风粗犷的浙中山区,村民们爱听文人士大夫钟情的昆腔,可见其深厚的文化修养。
书画:三轮车夫酷爱画鱼
嵩溪村有个开三轮残疾车的村民,名叫邵陆甫。当第一眼看见他时,很难与擅长丹青的画家等同起来。“我是专门画鱼的。”他自豪地说,平时在县城开三轮车,业余时间常逛超市,观察鱼缸里的游鱼,成为最好的临摹对象。
邵陆甫从小喜欢书画,曾经在自家的畚箕上画画,被嵩溪学社的一位老社员看到了,第二年邀他加入这个组织。他说,现在经常被朋友们请去喝茶,切磋交流,“并不觉得自己多么高尚和了不起,但这是我想要的生活。”
在嵩溪古村的历史上,画家代出不穷,尤以清代的徐子静和近代的许天许最为著名。徐子静善人物、花鸟,生动有致。徐天许擅花鸟,尤精鹰鹫,也作人物。
如今,喜欢画画的村民越来越多,还形成了一个服务于书画的装裱产业。村民徐小甘、徐引璋等人都在县城的书画街上,开了自己的裱画店。
王姓门里人才多
嵩溪王氏源出浦阳深溪王氏一脉,于清乾隆年间迁入嵩溪,世以烧制石灰为业,兼营腌火腿、开药铺。家道富裕,家教严格,尤为重视家族子弟教育,并把培养后代作为家族基因代代相传。四世祖祖清公在王氏祖居地开设王氏家塾,聘饱学之士执教塾中,有时也由族中学识渊博者执教,学员除本族子弟外,也有亲戚子弟附读,王氏人才由此发端,六世祖有争公生五子,分为恭、宽、信、敏、惠五房,三人为邑庠生,二人为太学生。后代多励志苦读,成就斐然,其中尤以太学生王思均、王永谓,邑庠生王锡恩,民国候补县长王碧玙,上海申新九厂总工程师王迎生,铁道工程师王菊生,著名编剧王郁生,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王禄生最为出色。现存王姓门里五个二居头,四合院一座,建于民国初年,其房屋偏房门门楣上房屋主人王碧玙书“规行矩步”四字,既是家族的规范、写照,也是对后代行为举止的要求,做人要如此,治学也要如此,万事都要如此。
江南有景致,嵩溪古村落,千年的等候。只要置身嵩溪,你一定会找到心灵最深处的皈依,祛除浮躁,洗却铅华,感受岁月静好。
编辑:Juvien
赞一个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