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华蓥市奔小康的微观察

得了白癜风要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807/4673902.html

来到明月镇白鹤咀村之前,我们遭遇了好几次堵车。堵车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那些车牌号,不仅有本地车牌号,还有很多是成都、重庆的,他们都是冲着游玩“荷月江岸”到这里的。

记得小时候,摩托车都是稀罕物件,后来逐渐兴起了电动自行车,如今汽车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年轻人尤其喜欢开车,但家里的长辈难免对此有些抱怨:“几步路,动不动就开车,一年下来油费、保养费就上万,浪费钱!”

这时,车子驶进了白鹤咀村我表叔家的院子里,表叔和表婶正在从皮卡车上卸货。

51岁的表叔是今年春节回到家乡的,在外务工数十年,他最终还是决定回到老家发展。

回到家乡的契机,是明月镇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年,按照“整村规划、分期推进”的思路,白鹤咀村引进了集休闲观光、餐饮民宿、农耕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荷月江岸”项目,将白鹤咀村打造成为真正的湿地公园。

第一年,他在观望,担心乡村旅游发展不起来;

第二年,陆陆续续有村民在“荷月江岸”附近摆摊卖农产品,生意还不错,他觉得在外摆摊麻烦,还得添置推车,不如先利用家里的空房间,开个小卖部试试水;

第三年,他开始筹备,将家里的砖瓦小平房换成了一楼一底的小洋房,并留出一间房间按照小卖部的规格装修了起来,还专门在后院修建了一个小仓库;

第四年,也就是今年,货物都摆上了货架,大门也挂上了“乡村便利店”的招牌,小卖部开始营业。

营业的第一天,我也在表叔家。还记得那天是大年初三,我和家人来表叔家拜年。那几天正好是“荷月江岸”客流量最大的时期,来小卖部买东西的人很多,即使有我们的帮忙,也有点忙不过来。

前不久,为了进货方便,表叔还将家中原有的摩托车换成了一辆皮卡车,姨公(表叔的父亲)虽对此埋怨了快半个月,但表叔还是坚持换掉了,他说:“皮卡车既能载客,又能载货,方便。”

回到家乡半年多,表叔感觉还不错,甚至感觉这段时间是最快乐的时光,理由很简单:干事业的同时还能兼顾家里,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充实也自在。

三次创业再挺华蓥发展的“脊梁”

上世纪6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万名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兵,怀着为国防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热情,积极投身到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这其中,就包括支援广安三线建设的广大人员,他们扎根华蓥山深处,用艰辛、汗水和付出,奏响了现代工业机器轰鸣的美妙乐章。

我的父亲曾是华蓥市经贸系统的一名职工,当时与华蓥市境内八大军工厂来往很密切。

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给我讲三线建设的故事。从“干打垒”到“技工带民工”,从“美多”牌照相机的诞生故事到珠江牌S—型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批量生产……当时的我年纪还小,听不懂生产的过程有多复杂,也悟不出什么大道理,但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无论条件多差、环境多恶劣,支援华蓥的“三线人”没有一人退缩。正是凭着他们钢铁般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在华蓥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工业奇迹。

21世纪初,军工企业的整体搬迁,虽搬走了华蓥市工业经济的半边天,但“三线精神”却传承了下来。

随后的20多年里,华蓥市经历了“三二一”战略,把铁路沿线建成发达的工业走廊,形成了“一廊两片”的城市经济格局,掀起了二次创业的闯关时期;坚持“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为重点,围绕资源办工业,依托园区办工业,一扫军工企业搬离的“阴霾”;抢抓“三农”工作新机遇,全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和谐农村、新型农民,农业经济强势发展……如今正在进行的“三次创业”,以电子信息、玄武岩纤维等为主导产业,合理布局生产区、配套服务区,推动工业企业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转变,将再挺华蓥工业发展的“脊梁”。

从广安的工业排头兵向全省的工业强市跨越,从广安的传统农业小市向广安的特色农业大市跨越,从广安的旅游名山向全省的旅游名山跨越,从广安的最小城市向川东的特色城市跨越,从民众的温饱型生活向民众的小康型生活跨越,这其中,华蓥虽遭遇不少坎坷,但展望未来,前途依然光明。

环境整治留下城市记忆

说起对华蓥的记忆,钢铁桥是避不开的。

位于市中心的钢铁桥,连接滨河东路、滨河西路两岸,方便市民出行,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

每年春节,到钢铁桥边拍照是我和表妹雷打不动的“节目”。以前相机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拍照都是找摄影师傅。因此,每天都有十余位摄影师傅在钢铁桥靠近滨河东路一侧摆摊。

还记得我10岁那年的春节,我和表妹在钢铁桥拍摄的照片被摄影师傅当成了范例照片,摆在摊位上进行展示,这件事让我没少跟其他人炫耀。

7年春天,年久失修的铁桥被迫封闭拆除,钢铁桥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为蓥城人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市民的呼吁下,年夏天,华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原址重建钢铁桥的施工公告,开启了钢铁桥“回塑计划”。

一年过去,钢铁桥以崭新的姿态重回人们的视线,它全长36米,桥面内宽3.6米,外宽4.2米,呈“一”字形矗立在清溪河上,纵横交错的钢架展示着它的坚毅,陪伴我们进入新时代。

钢铁桥下的清溪河,也让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读书时,我每天都要沿着清溪河河岸走上数百米。由于受到上游矿产企业排放的弃渣污水和山洪泥石流的影响,清溪河河水污浊、河床升高、河道堵塞,加上城市污水处理管网配套设施滞后,清溪河受到严重污染。“臭水沟”就是大家对当时清溪河的称呼,顾名思义,清溪河散发的臭味很远就能闻到,尤其是晴天,在河岸边路过的时候,大家都巴不得一路小跑,早点离开。

年,华蓥市启动了清溪河生态修复工程,把河道治理与景观打造有机结合起来,沿河新建了人行步道和步道节点公园、亲水平台等景点。

如今3年过去了,河道治理基本结束,市民不仅可以在沿途的步道节点公园歇息游玩,而且还可带着孩子在清澈见底的亲水区玩水、嬉戏。

从曾经污浊的臭水,到现在清澈的河水,我感受到了家门口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相信,华蓥市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将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其实一条街”到55条街

9月3日,家住华蓥城区的吴广发如往常一样,来到华蓥山广场练习太极拳,这是吴广发10年来每天的“必修课”。“这几年华蓥城市的变化比较大,街道、花园干干净净。我们出门散步、打拳,心情很愉悦。”说起华蓥近年来的变化,吴广发十分满意。

今年68岁的吴广发清楚地记得,40年前,华蓥人戏称华蓥城市为“其实一条街,就是一条河”。“听着是71条街、91条河,其实这是华蓥人心中的痛。”吴广发说。

时间回到年,华蓥市建市之初。当时的华蓥城区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城区主干道不足米。

“高楼很少,我的印象中三层楼的‘工农旅馆’就是全市最高的建筑物,那也是华蓥市的‘地标’。”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柳维荣曾担任华蓥市副市长,是华蓥市城市变迁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在他的记忆中,建市之初,华蓥市除了“工农旅馆”和双河乡(今双河街道办事处)礼堂外,其余都是居民修建的平房。

“‘要看没看头,要耍没耍头,一支烟抽到头’,这就是当时华蓥城区的真实写照。”吴广发说,“而现在,从华蓥市商会大厦开始,沿着新华大道而行,华蓥二中、城北公园、安丙公园、财富中心、购物广场等建筑分布街道两侧……城市美了,道路宽了,设施好了。”

从昔日破旧的平房到如今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从昔日一条街到如今纵横交错的“交通网”,从房屋建筑到城市道路,从公共照明到园林绿化,从一张张记录华蓥城区旧貌的黑白照片到今日光鲜亮丽的美丽新城……如今华蓥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建成区面积15.8平方公里、拥有55条街道的新型公园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年末,华蓥市城镇化率达到49.3%,“老城区、蓥西新区、工业园区”三区连成一片的城市格局全面成型。

不仅如此,华蓥还建设了三线主题文化公园等一大批公园,城市颜值和品质都得到大幅提升。

“新打造的蓥西新城、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撑的工业新城……现在的华蓥早就不是‘一条街、两条河’了!”在吴广发看来,华蓥最大的城市变化不是多了高楼,而是这座小城有产业、有文化、有生态、有发展、有期盼,更显得温暖动人。

“好生态”变成“金饭碗”

“青青的山哟,青青的水,青山青水咱醉一回……”初秋时节,天池湖畔,几名小孩欢快地唱着山歌。目光远眺,淡淡的晚霞与彩云映照在如镜的湖面上,让来到这里拍摄风景的摄影师沉醉在“云落清波若镜天、湖光山色绿黛敷”的画面中。

然而,在老华蓥人的记忆中,天池湖不是这个样子。

华蓥,因工而立、因工而兴,在经历三线建设后,靠着境内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等资源,“一黑(煤炭)一白(水泥)”产业成为拉动华蓥经济发展新的龙头,并由此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在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高峰时期,华蓥市沿华蓥山一带南北直线距离不过40公里的范围内,布局大大小小的煤矿达户。

“一黑一白”产业虽然书写了促进华蓥经济发展的辉煌历史,但由此也背负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白衬衣穿半天就成了灰色”是最真实的写照。

0年至5年,华蓥市实施工业转型发展战略,煤炭、水泥工业陆续关闭退出或提档升级,石灰窑、碎石场被关闭,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改变了华蓥市近20年灰蒙蒙的天空。

此后,华蓥市大力推进“森林华蓥”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开展城市风貌、乡村景观打造,空气质量、人居环境、水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城乡环境优化程度极大提高。

天池湖的治理也提上了日程。年以来,华蓥市大力实施天池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打响天池湖水环境保卫战,相继关闭湖泊周边30多家大小纸厂、洗选煤厂、煤窑及石灰窑等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多家养殖场(户);建成日处理能力达1吨的污水处理厂,并配套建设天池场镇及天池湖沿线污水管网,有效解决了湖畔多名群众生产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针对天池湖消落带水位变动这一特点,为最大限度保持湿地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自年以来,华蓥市以水系绿化、彩化为重点,在月亮岛以及湖畔消落带较大的码头、仁和、王家坝等村,栽植池杉、水杉、芦苇等水生植物和水陆两生植物,以及银杏、紫薇、春鹃等彩叶树种达20多个品种计余万株(丛),治理消落带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池湖水变清了,湖畔山变绿了,沿湖村还发展了0亩李子树,村民年户均增收1.2万元,“天池脆李”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品牌,“好生态”成了当地居民手中的“金饭碗”。

阡陌纵横奔小康

千古百业兴,交通要先行。9月26日下午3时,华蓥市高兴火车站,经过扫码、安检等程序后,华蓥市民林月乘坐动车返回成都。自高兴火车站动车开通后,在成都一家企业工作的林月回老家华蓥的次数明显增多。

“一路风景一路歌,不知不觉间就可以往返成都与华蓥,既可以多陪伴父母,又能放松心情。”每当朋友问他两地奔波累不累时,林月总会笑着这样回答。

林月笑容里的底气,来源于华蓥便捷的交通。

今年4月,一列由华蓥高兴站首发至成都东站的C次列车驶出站台,这是华蓥高兴火车站投运后发出的首班列车。华蓥,进入动车时代。

西渝高铁设站华蓥、9条进出大通道启用、国省县乡村道路全联通,“一刻上高速、半时坐动车、一小时乘飞机”的快捷交通格局全面形成。

科学规划与重庆、广安城际轨道交通;积极争取融入建设广忠黔、广涪柳铁路;开工建设垫江经华蓥至合川高速路和广渝等一大批快速通道;提升国省干线公路,推进明月、永兴等跨江大桥建设;全面融入重庆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体系……未来,华蓥市将进一步拓展对外大通道、完善内部大循环,全力构建“路铁轨水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彻底融入重庆都市圈交通网络。

外部交通大变样,农村“血脉”也在加速。“现在真是太方便了,骑电动车到镇上赶场只要几分钟。”日前,庆华镇黄桷村村民卿召春说,村里修建的水泥路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农忙时期,很多村民直接用三轮车将稻谷运回家,非常省力。

“十三五”期间,华蓥市实施农村公路改善提升工程,投资2.5亿元,先后新建扶贫公路29.7公里,硬化70余公里,拓宽近60公里,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十三五”以来,华蓥市调增片区客运线路,新覆盖46个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客运车辆通车率达到%的目标。加强客运基础配套,建设综合客运枢纽1个、乡镇客运站2个、村级招呼站牌74个、城市公交站点79个,搭建了一个开放、有序、便民的乘车系统。

不久前,第一次坐动车的华蓥市双河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浩,在日记里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等到我读大学时,我便可以带上华蓥产的梨子、葡萄,在家门口坐上高铁或动车,去任何一个我想去的地方……”(广安日报华蓥记者站游青余江燕记者康建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