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七世孙的墓中发现了什么带你了解南

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http://www.txbyjgh.com/yydt/m/2053.html
我们知道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果想集中地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面去了解一个城市的故事,那么我们应该去哪些地方呢?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会去博物馆。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里面有一大批非常珍贵的南宋丝绸服饰,这批丝绸服饰品类非常多,种类非常地丰富,保存的也非常完好,一经出土之后被当地的专家学者很自豪地声称为是“宋服之冠”。那么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批珍贵的丝绸服饰是如何在黄岩区博物馆得到了陈列展示的呢?是如何出土的呢?在出土的过程中,又经历过什么样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的目光可以向三年前的一个考古发现。时间回到了年的5月,那个时候南方的夏天。5月3号的这一天,在浙江黄岩的一个农村,一个姓杨的农民,在自己的宅基地里面造房子,这个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挖着挖着这个姓杨的农民就发现了一具棺材,还有旁边一些古墓。这个姓杨的农民还是比较有保护意识的,立马就停止了作业,就把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叫了回来。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回到家里,仔细看了一下,觉得可能是一座古墓,就像当地的派出所报案了,同时通知了黄岩区的博物馆。浙江省文物局知道这个消息时候,就把这个指令传达给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这个古墓最初得到了比较妥善地处理,这就为后面的一些重大的考古发掘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和保证。开馆的时候下着雨,雨滴在雨棚上面,开馆之后人们的那种惊喜。这个时候棺盖被移开了,棺木整个地就暴露在我们的眼前,果然,这里面的确是以棺材的丝绸。其实做防止考古是一项非常有难度的工作,首先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复杂多变的一个考古现场。其次就是因为丝绸纺织品都属于有机材质,它要求人们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做出最正确的判断,采取最合适的措施,把这些物质实体以及相关的一些信息都能够保留下来。因为我们知道考古发掘过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启动了就是一个单方面往前进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损失了什么信息再想回头是很难的,所以这就要求纺织考古人员需要有做够的经验。这个棺木里面满满当当地塞满了衣服,有的衣服是放在头部的,有的衣服是放在脚步的,衣服都是按照当年的折叠方法折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里面。,我们把这些衣服叫做陪葬的服饰,这是因为古人在去世以后在入殓的时候身上一定会穿一套最正式的,最能显示他身份的服装,然后把他安防在棺木当中,旁边有很多空隙,就会把他生前所穿的那些衣服填在这些空当之中,这也是为了在棺木的移动当中,整个尸体不产生摇晃。最后整理出来有很多的衣服,衣服的形制很不一样,有些是圆领的,有些是直襟的,有些是交领的。然后有些腰带,有些没有腰带。其实最有意思的是有一些裤子,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南宋的时候,男性穿的很多大量都是开裆裤。陪葬的还有十双袜子,有长得,有的是短的,有的是棉的,有的是单的。各种各样的服饰非常多。一共的总数大概有55件左右,包括身上盖的被子,身下垫的被子,还有很多鞋,很多袜,裤子,裙子,衣服,基本上墓主应该是把他身前穿着的四季的衣服都放在棺材里面陪葬用了。要想知道这个墓主人是谁,其实最靠谱的就是墓葬的考古发现。这是一个男女的双穴墓,按照男左女右,右边的女穴已经早年被盗掘一空了,但是留下了一方墓志。左穴是男的,没有被盗掘,棺木非常好,也就是文章前面我们所说的。我们从女性墓主的墓志里面可以看到,她是李氏,南宋赵伯澐妻,是在年,也就是庆元元年去世的,次年下葬在黄岩县靖化乡的何奥之原。男性墓主的墓志没有找到,但是这个女性墓志说她是赵伯澐之妻,可以推断出这个没有被盗掘的棺木的墓主其实就是赵伯澐。那么赵伯澐是谁呢?我们可以从墓志里面得到墓主的名字,我们能不能从其他的史料里面继续找呢?好在我们知道在南方地区修宗谱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在年重修的一个《黄岩西桥赵氏宗谱》里面,我们可以找到赵伯澐。我们首先来说说为什么叫“西桥赵氏”呢?“西桥”顾名思义就是在黄岩县西部的一座桥。这座桥是之前被大水冲毁之后,赵伯澐出资重修的这座桥,因为这个桥有五个桥洞,所以到现在为止黄岩人民把它叫做五洞桥。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中国人以修路,修桥,修塔作为一个积德行善的福及乡里的一个好事。这一举动我们可以看出赵伯澐他生前住在西桥附近,又举资修建了这个西桥,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非常有爱心,有经济实力的人。关于赵伯澐我们可以在《黄岩西桥赵氏宗谱》里面找到更加详细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赵伯澐是第七世孙,他的父亲赵子英是第六世。这个世指的是谁呢?其实就是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和六世孙。这就给我们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惊喜,这就意味着,这个黄岩南宋的古墓不是一般老百姓的古墓,是来自于赵氏宗室的后代的一个古墓。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在宋朝分成北宋和南宋,在赵子英也就是赵伯澐的父亲这一代,从开封一直南迁到了浙江黄岩这一带。据史料的记载,他的父亲赵子英是当了黄岩县的县丞,但是赵子英在这个地方休养生息,乐不思蜀,也觉得这个地方挺宜居的。在这个地方一共生了六个孩子,赵伯澐是他最小的一个儿子,所以赵伯澐是赵匡胤的七十孙。赵伯澐的一生也比较顺风水顺,我们在这个宗谱里面可以看到他是在绍兴二十五年出生的,也就是年出生,在嘉定九年去世的,也就是年去世的,享年62岁。他这一辈子官当的并不是很大,最大的官就是在平江府方了一个县丞,死的时候其实是朝廷给他的衣蛾虚衔,通议大夫相当于四品。我们就可以知道赵伯澐的一生其实还是挺顺利的。赵伯澐在黄岩住在西桥,然后修了五洞桥,生了三男三女,其中他的第二个儿子非常争气,在嘉定七年的时候中了进士。从宗谱里面我们还可以知道赵伯澐的后裔后来没有待在黄岩了,迁到了温岭市的大溪乡。听赵氏后裔说年的时候,他们的族人还祭拜过赵伯澐的墓。到了年的时候,还能够找到一些墓前面的一些牌坊之类的。所以我们说那位杨姓的村民在自家宅基地建房子的地方,其实当地把这个地方叫大坟,就是一个大坟墓的意思。当时没有人意识到确确实实有一个南宋的大坟,到后来的时候慢慢地这些族人也找不到这个大坟在哪儿了,就慢慢地湮没了,直到这次赵伯澐的墓被发现,他们的族人又带着宗谱来寻宗认亲了,这也算是历史的一段机缘巧合吧。我们可以从宗谱里面看到,这个当年的名门望族,他们修宗谱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我们从赵伯澐的妻子李夫人她的生、卒、葬的年月日跟宗谱记载的几乎一字不差,完全一致。按照这个宗谱,我们也可以在《宋史》里面找到一些相应的证据,《宋史》里面记载赵氏宗室南迁黄岩,跟宗谱里面记载的是关联在一起的。我们知道古人他事死如事生,他们对往生充满了非常多的期待,所以他希望能够择一处风水宝地作为死后的居所。赵伯澐的尸身历经了八百年没有腐烂,这个其实跟古人的一个营造墓葬的形式非常有关。我们知道在浙江地区南宋时期的墓葬,从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应该分成三大类。一类就是土坑墓,这个土坑墓简单来说就是地里刨个坑,然后把棺木放下去,那显然这样的成本比较低的,可能不太有钱的那些平民百姓。另外一种墓稍微考究一点,挖一个坑然后用砖砌一个小小的房间一样的,再加上一个券顶,我们叫做砖室券顶墓。第三种墓是最考究的,叫做石椁石板墓,是先挖一个坑,然后在一个方框里面进行包砖,包完砖之后,在砖里面再用石板抵挡一层,整个墓室就会变得非常地小,棺木放下去之后,把石板跟棺木之间的空隙用一种像混泥土一样的东西给他浇筑起来,这种“混泥土”浇筑的墓在古代叫做浇浆墓,它的主要成分是石灰,三合土,沙子,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糯米,有些时候还会加一些蛋清,蛋黄,还有松香。这样浇筑好一个墓葬其实就是固若金汤的,能够达到很好的密封的效果,就像现在我们用混泥土浇灌起来的一样。这种墓葬在南宋的时候特别流行,到了明代也有,到了后来其实花费也太大了,所以朝廷有时候会加以禁止。我们说古人对于往生都有很多的期待和向往,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自己的丧葬的一个习俗。汉朝有汉朝的丧葬习俗,唐朝有唐朝的丧葬习俗。到了南宋是怎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从赵伯澐的墓可以发现一二。我们知道南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人们对生死,对于一些往生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在宋朝的墓葬里面,很难看到大量的丰厚的随葬品的现象,尤其在南方地区。赵伯澐的墓葬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除了身上穿着八层衣服,八条裤子之外,然后陪葬了55件服饰之外,其实跟他一起去往往生的陪葬品并不多。我们知道南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虽然国土面积不断地在缩小,虽然南北一直没有统一,但是它的精神文明,它的物质文明其实都是非常发达的。那么我们从纺织服饰史,从丝绸史的角度去认知赵伯澐的服饰,我们可以得到以往考古发现所不能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南宋因为是偏安一隅,所以基本上所有的考古发现都出土在沿海地区,最早的有年的江苏镇江的周瑀墓等级不是特别高,江西德安的周氏墓是一个女性墓葬,兰溪的高氏墓出土的丝绸并不是很多,徐谓礼墓跟史嵩之墓被盗掘一空,所以赵伯澐墓能够带来的考古价值还是非常多的。由于赵伯澐他的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他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同时这是到目前为止是最科学发掘的一个考古案例,所以它的考古材料的完整性,也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从中国的纺织服装史的角度来讲,南宋赵伯澐墓出土的服饰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其中有50多件日常的家居服,还有全套公服。他的服装形制非常完整,基本上涵盖了那个时代方方面面的服装。他的墓里面出土了很多鞋子,有单鞋,也有棉鞋。其他的鞋都是从面料裁出来的,其中有一双是整个编出来的。那么多品类多样,的服装是用各种各样的不同面料来做的,其实包括各种各样的绢,还有罗,南宋的时候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丝绸品种。还有大量的纱,纱裙,就像陆游所讲的叫做“裁以为衣,真如烟雾”,其实做这种纱是非常难得,要有很好地织造技术。有了面料,面料上应该是有花纹的。宋人我们说他们崇尚的是一种低调的奢华,所有的织物都是暗花织物的,但是你仔细看里面隐隐约约有很多提花。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到,这些貌似看上去很朴素的面料其实里面都有通过织造的技术制造出这么多不同的纹样来,纹样非常淡雅,其实这跟南宋的审美的意趣是非常有关联的。我们说沙罗应该是当时最高档的丝绸品种,因为织造起来特别难。北宋的周敦颐在《爱莲说》里面说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以莲花是一种非常高洁的一种风格,一种象征,南宋的文人一直以风雅自居,所以赵伯澐选择莲花作为自己服饰的装饰,也能够或多或少地,或者在某一种层面上说明了他的那种清净,高洁的那种心态。浙江其实在南宋时期实现了一个华丽的转身,我们说长江流域出土在浙江湖州的钱山漾,就在距离刚刚申遗不久的良渚的旁边,它有一块小的丝绸残片是距今多年,所以我们把浙江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视作是死丝绸起源。但是直到了南宋的时候,浙江成为了丝绸之府。丝绸之府是什么概念呢?说明它的丝绸的生产技术,产量,影响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领先的地位。古诗里面讲的有几件奢侈品叫做“越罗蜀锦金粟尺”,“越罗”也是在南宋时候出现的,我们在赵伯澐的墓里面也能发现越罗的影子。南宋的时候,北方的丝绸之路,草原绿洲之路已经不是特别顺畅了。南宋的丝绸之路已经逐渐往海上转移,这个时候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都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我们知道在南宋周边有很多的港口,这些港口承担的都是海外贸易的一些使命和责任。在日本现在收藏的很多南宋时期的丝绸跟黄岩甚至跟沿海一带出土的丝绸几乎是一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赵伯澐出土的丝绸服饰能够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畅通和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