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潘小平
▲在生态观光大棚采访张功国1
太阳真好。
过新建成不久的梅山水库大桥,沿史河逶迤,前往金寨县全军乡熊家河村的方向,天地一副万木霜天的样子,但似乎并没有严冬的感觉,大别山冬日的阳光,格外透彻。年1月6日,金寨县全军乡熊家河村进行股金分红,乡政府会议大厅里座无虚席,百万元人民币一摞一摞,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现场。金寨县田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功国满面带笑,亲自将多万元工资,发放到在公司务工的村民们手中。
除了“田源科技”董事长之外,张功国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兰花庄园”庄主,十万盆兰花基地就在庄园的边上。
年7月13日,全军乡熊家河村西楼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在金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田源科技”名下的西楼生态旅游有限公司以总价万元竞得,流转全军乡何家湾、熊家河村亩土地,用于现代农业经营,出让年限为40年,每年支付土地流转金23万元。
这是安徽省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标志着金寨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由“试制度”向“试模式”的转变,对金寨县乃至全省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都具有标志性意义。金寨县是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年3月开展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年9月又新增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征地制度改革两项试点任务。金寨县结合实际,在宅基地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出台了入市管理、征收管理等15个配套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增值收益。
按照金寨县入市地块收益管理办法,出让后的收益在缴纳调节金后20%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熊家河村将所得收益90%入股,此次获得首年股金分红元,将作为村集体发展资金;西楼村民组将所得收益65%入股,此次获得首年分红元,将由该组49户人平均分配到户。发放扶贫带动资金元,其中村集体30元,将作为村集体发展资金;群众务工收入元;土地流转金元,用于贫困户帮扶、土地征收、地块平整及基础设施维护等,有力地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农户的持续性增收。
相比较粗放型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以其高产高效的特性而成为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一个有效途径。金寨县用足用活了国土资源政策,创新扶贫思路,为全国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0年1月6日,在熊家河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的见证下,张功国在熊家河村村部结清了当年的农民工劳务工资多万元,最多的拿到手00多元。农历新年就要来临了,全军乡熊家河村和何家湾村的乡亲们,摸着鼓鼓的腰包,开开心心过大年。
2
出城的道路真的宽阔,真的整洁。路口不时有“行人不要闯红灯”的电子语音提示,人们安安静静地站着,等待绿灯亮起的一刻。渐渐就出了城,融入乡野,太阳一下子冲破山间的晨雾,变得明亮起来。沿途有不少农家小饭店,墙上“扶贫济困,你我同行”的大标语一闪而过。通往河南商城的道路指示牌,提示着这曾经是一个大区域,大别山革命史上著名的“商南地区”,曾把这一片土地都包括在内。道路真好,虽弯曲陡峭,百步一徊,但新铺的柏油路面平坦如砥,流畅极了。不停地鸣笛、鸣笛、鸣笛,以防弯道的对面,突然有车子冒出来,在擦车而过的瞬间,浑身一个激凌,但瞬间就过去了。
太阳渐渐升高,山野渐渐明亮,山间有炊烟缭绕。“发喜农家菜”“杨四小吊锅”“二宝柴火鸡”等等农家小饭店的门头上,飘着小吊锅、小吊酒的招幌,春节之前的乡村旅游开始热火。
全军乡地处金寨县西北部,梅山水库上游,北以淮河支流长江河为界,与河南省固始县陈淋镇、武庙乡隔河相望。全乡辖6个行政村76个村民组户人家,总人口人。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最高海拔黄明尖米,山势险要。红25军长征后,年2月,时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皖西道委书记高敬亭临危受命,在熊家河重新组建了红28军,军部设在全军乡熊家河村。在熊家河一带,至今保留有红28军军部及保卫局、造枪局、医院、被服厂等机关旧址,著名的“红军公田碑”,也在熊家河。
在全军乡工作的方观男是省作协会员,平日里喜欢写点散文诗歌,是我们刊物的作者,一路上都在向我推荐全军乡的生态农业,说是几天前刚刚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昨天过来的时候,过了石关一路上来,一直到朱庄,一个一个,一共多个高山生态蔬菜大棚排列,很是壮观,据说都属于张功国的公司,加起来有多亩。这几年,全军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能人回归”发挥科技能人的引领作用,带动一方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张功国就是其中一员。
张功国是全军乡熊家河村人,当年随着进城务工的大军,到江苏省张家港市打拼,凭着老区人一股敢打敢拼的韧劲,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年,在政府“能人回归”政策的感召下,张功国带着技术和资金回到家乡,创办了金寨县西楼生态旅游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投资开发。
因为头天晚上就住在乡政府,到达张功国的兰花庄园时,天才刚刚放亮。下车就看见门前的“非公企业党建”宣传栏,墙上挂有“金寨西楼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党支部的牌子,是一幢办公式住宅,久闻大名的“兰花庄主”张功国,已经候在了大门前。
除了是公司的董事长,张功国还是“西楼生态”的党支部书记、全军乡熊家河村党支部名誉书记、村创福公司董事长,挂任乡党委委员。早饭还没有烧好,但农家饭菜的柴火香味,已经将我久已麻木的味蕾彻底唤醒。一步之遥,就是庄园的生态观光大棚,在主人的带领下,我们一步跨进另外一个世界。首先是温暖,在严冬的天气里,大棚里温暖如春;其次是蓬勃,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逆时而生,五彩缤纷,生机盎然。橘子黄的西红柿,胭脂红的甜菜,翡翠绿的青瓜,葡萄紫的茄子,无比的水灵,无比的夺目,无比的鲜艳。在这个北风呼啸,寒气凛冽的冬晨,身边依然绿意缭绕,流水潺潺。而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西红柿的口味繁多,简直超出了你的想象,什么巧克力西红柿、芒果西红柿、苹果西红柿……等等,你吃进嘴里的明明是西红柿,却吃出别的水果的味道来。在张功国的生态园里,你可以吃到各种口味的西红柿,绝对绿色生态,绝对无公害,绝对能够找回从前的口感。而且老茄子和老南瓜,也都老得出奇,完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前屋后种瓜种豆的感觉。我踮起脚来,这里摘一个西红柿,那里摘一个西红柿,在手上蹭蹭,就往嘴里填。不用洗不用洗,干净得很!甜,真甜!这里种着上百种瓜果,创造的是一种立体生态绿色环境,它颠覆了传统种植方式,自动化喷灌,四季恒温。一排排自动喷灌设备,隐在蓬勃的绿色之中,突然,水流如飞瀑一般漫天喷洒,溅了我一身!
原来,园子的主人在我没注意时,打开了开关。
太阳从大棚顶端洒下来,将整个园子铺满。花香果香之外,隐隐有兰花的香气,转过一个棚子,再进一个棚子,就是张功国引以自豪的兰花生态园。
真壮观啊,3万多盆兰草一望无际,将整个园子铺满。
“全大别山的兰花品种,我这里都齐了,”张功国很自信地说,“兰花的原产地,在我们大别山。”
兰科共属30余种,大别山兰花主要是蕙兰和春兰。因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温暖湿润的气候,大别山区特别适合兰科植物的生长,原始型和高度进化型并存的兰花物种在大别山区就达数十种,奇棒、奇瓣、奇色、奇香应有尽有,大别山也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兰科植物基因库。然而,由于连年的滥挖滥采,大别山的野生兰花已有濒临枯竭的危险。张功国投资几百万元,建了这座兰花生态园,不仅出于对兰花“惠质兰心”的个人喜好,更着眼于对原生兰花的保护性开发,希望打造能够带动村民脱贫增收的大别山兰花产业。
然而年冬一夜大雪,把张功国的兰花大棚全部压塌,10万盆兰草全部冻死,除大棚之外,光是兰花本身,就损失了多万元。雪是下半夜大起来的,值班的工人眼看着大棚一个个坍塌倒下,没有办法。张功国趟着40多公分深的大雪,踉踉跄跄地赶到,看着“咔咔”作响,倒成一片的大棚,当时就傻眼了。50年不遇啊,我的大棚,我的兰花!张功国站在雪地里,欲哭无泪。大雪铺满了山川河流,仍在纷纷扬扬,漫天飘洒。
张功国很绝望。他想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还干不干了啊?
正月里,他到山上去上坟,在俯下身去的一刻,突然发现,坟头上的一株兰花开了!张功国僵在那里,好感动好感动,他说兰花兰花,你是为我而开的吗?
天气依然寒冷,漫山遍野的大雪,还没有融化。
下山的路上,张功国就决定从头再来:有政府的支持,在大别山的土地上,我怕什么?
用政府的扶持资金,张功国又养了3万盆兰花。“我当时就说了,给我3年时间,又是10万盆,潘作家,你信不信我的话啊?”
3
张功国的生态园对面,全是进口的樱花树,春来烂漫极了。
全军乡熊家河村西楼组,过去叫西楼生产队,是山外游客去著名的玉兰谷的必经之地,与龙津溪地一山之隔。玉兰谷位于金寨县铁冲乡西南的李桥村,原名“望春谷”,全长约2公里,山谷中野生玉兰树面积近万亩,树龄在年以上的玉兰树有50多株,胸径在40厘米以上的有多株,可观赏的开花玉兰多达1.5万株。谷中玉兰以白色为主,间有粉红,花开时节,兀自野放,红白相间,分外清雅。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纯野生玉兰带,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而我这里,”张功国笑着说:“我这里是现代生态农业,正好呼应玉兰谷的原生态。”
0年,张功国打算再扩建0亩果园,以园区自然资源为基础,成片连林,种植野生弥猴桃、野生葡萄、八月果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建设花卉种植基地0亩,以兰花、月季、映山红为主;建设40亩花卉日光温室,使新奇花卉品种达到余种;建设亩生态葡萄园,80亩弥猴桃园,亩蔬菜基地,建50栋日光温室,规划亩新品种水果实验基地,建立一种“观赏+参与”的现代乡村娱乐模式。他希望通过参与式的乡村生活体验以及极具地方民俗特点的文化活动,将乡村资源以旅游产品的方式向城市人群出售,通过产业化和个性化的农村体验式消费,使乡村经济得到大幅度的拉升。
厉害啊,有些概念和提法,我闻所未闻。接下来他还有一系列打算:推行会员制,入驻会员定期收到公司生态基地的新鲜农产品、肉产品,同时提供免费生态体验,精品民宿居住;建立代销制,建立多层次销售体系,扩大市场占有率;建立合作制:与大品牌企业合作,成为其职工食堂的蔬菜基地;与高端品牌连锁营销:与京东、阿里生鲜等平台合作,把他的绿色生态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他说潘作家啊,我这里有千亩纯天然绿色的时鲜疏菜,有划定区域,专人散养的鸡、鸭、鹅等家禽,希望你能够成为我的第一位会员!说着他伸出手来,和我热烈握手:“当然,更希望你能够把我们的理念宣传出去,在高端消费人群中,有一个带动作用!”
我说你的心真大啊,你怎么这么大的野心呢。
张功国不说话,对着层层叠叠的大山,他长时间地沉默了。而后他突然转过身,对我说:将来我要在这座山上,做一个自然采摘园,野生樱桃、杨桃、八月果、九月寒,任人采摘,维生素不知道要比培育的高多少倍。野生的葡萄架底下,养鸡养鸭,家庭农场订制,城里人可以带上全家,从城市来到乡村,享受阳光、体验劳动,吃原生态的食物,呼吸大别山的新鲜空气,让孩子长见识,让大人有情趣。我要推出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发掘培育一个目标群体,让消费者全程参与进来,享受田园慢生活的乐趣。我的家庭农场,是一对一配制,第一年你可以免费品尝体验,第二年你如果认可了,就可以推出订制,我根据你的订制下订单。医院,1人左右的单位,在我景丰镇的生态园订了15亩蔬菜,长年供应,1.2元一斤,每天不低于6个品种,春夏秋冬,随季节变换而不同。当然,我将来重点是做个人,做家庭,而不是做单位。像合肥,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市场大得很!
我愣住了,面对他的宏伟设想,和滔滔不绝。
他说你不要以为这一切都很遥远,以为它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过去敢想自己家里有车吗?敢想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吗?我们不敢想,现在怎么样?连农村家庭,家里有两三台车的人家都比比皆是。我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城市人,都不担心食品安全,让所有的农户,都不愁农产品的销售。
4
张功国的离乡和返乡,都颇具传奇性。
19岁那年,负债累累的张功国,怀揣着母亲给他做的一双布鞋离家,辗转多地,最后来到了江苏省张家港。
包产到户以后,张功国所在的西楼村没有任何产业,年轻人主要靠出去打工挣钱。看到大部分土地抛荒,张功国就贷款4万元,在村里办了个菌种厂,培育香菇菌种。大别山椴木资源丰富,菌种培育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但菌种的培育,需要非常洁净的环境,还需要纯种分离以及出菇试验等专业技术。用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或是菇木分离法,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或玉米粉琼脂培养基进行纯种分离,在摄氏22—26度环境中培养,经10—20天长成菌落,挑取色白、健壮、无病虫害菌丝转入斜面培养。经2—3次纯培养后,还要经过出菇试验,选取优良菌株用来制作母种,再经过组培或孢子培养制成原始母种(保藏种)由原始母种转扩,技术含量虽不高,但环境要求非常高。在菌种生产过程中,培养基的灭菌是成功的关键,最怕在制棒接种过程中杀菌不透。当时厂里的高压锅压力达不到,接种后产生了绿霉菌,6万多棒菌棒,七八毛钱一棒,一下子全都毁了。6万多棒啊,看着一排排被污染的菌棒,19岁的张功国,哭都没有眼泪。
当时厂里还有20多个工人,5元钱一天工资,一般都是当天结算。家里跟塌了天一样,一大早门还没开呢,就有人拍着门来要账。家里能卖的都卖了,能搬走的都搬走了,实在没什么可卖可搬的了,张功国母亲就对来要账的人说,我屋里实在是没啥东西了,就还有一担稻子,你挑走吧。人家就真的把稻子挑走了。
看着老母亲日渐苍老的背影,张功国羞愧难言。
不行!我不能就这么窝在家里,让母亲,让全家人和我一起,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来!我要出去挣钱,用10年时间,把所欠的债全部还完!
这是年的正月初六,临走之前,张功国坐在自家的屋山头下,哭了整整一夜。做菌种时,厂里有一台柴油机,卖了块钱。张功国就揣着这块钱,还有老母亲做的一双布鞋,走出了家门。当时天下着小雨,张功国赤着脚,顺着河流走出了大山。
张家兄弟6个,张功国老大,他走以后,仍然天天有人上门要账,他母亲就到山上去采茶,挣10块钱,就还人家10块钱;挣20块钱,就还人家20块钱,一分钱都不留下。她说我儿子出去打工去了,挣了钱肯定回来,欠你的钱一分不差!再说我还在这屋里头,我还能跑了吗?
至今说起这些,张功国还哽咽着说不出话。
张功国说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初中同学陈绍新,借给他0块钱。这是他借到的最大一笔钱,用来还债了。当时陈绍新也才刚参加工作不久,这个钱也不全是他自己的,连他妹妹订婚,婆家给的块钱彩礼钱,都被他拿来了。这份情义,张功国一直记着。
走出大山以后,张功国先到了江苏宜兴的小石灰窑,给人家搬石头,20块钱一天。一天要上4万斤石头,上山下山,中午管一顿饭。干了20多天,实在累得不行了,就想走,但老板不给结账,就问人家借了5元钱,还是离开了。3月的天气,下着小雨,风很大,又冷又饿,张功国冻得浑身发抖,一天多水米没沾牙,也不敢动口袋里的那5块钱。从江阴到华士镇,去找在那里工地上干活的老乡,路上就住在正在建造的楼框子里,一个看场子的老大爷,给了他一床破棉絮。到了华士镇的工地,找到了他老乡,他也是给人打工,也是苦得很。见他蓬头垢面,饿得歪歪倒倒地到了,先给他打了两盒饭,一盒熬白菜,看他狼吞虎咽地吃下去。
已经两天多没有吃饭了,实在是饿得不行。
吃了顿饱饭,张功国就留在了工地。20元钱一天,一天12小时,抬钢筋。干了六七个月,遇见一个开小店的女人,名叫龚玉兰,是本地人。看他又瘦又小,干这么重的活,龚玉兰就问,你大别山家里,有什么特产啊?张功国想了想说,有板栗。她就让他回去贩板栗到张家港,在青草巷批发市场炒板栗卖。
“所以青草巷糖炒栗子,我是祖师爷!”张功国有些得意地说:“现在张家港做糖炒栗子的,全是我的徒子徒孙。”
张功国记得很清楚,那一年润八月,青草巷市场人山人海。山里的生板栗是2块多钱一斤,炒好了卖5块多一斤,一天卖三四百斤,张功国雇了三个人,光是一个八月十五,就赚了好几千元。但板栗有季节性,之后他用这个本钱,做甘蔗生意,一直到今天,张家港的甘蔗生意,张功国还在做着。
他是从贩甘蔗,到租地种甘蔗、种西瓜、种蔬菜,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张功国在张家港,有多个钢管大棚,绝对是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6年,张功国在张家港景丰镇,成立了“国旺现代农业生态园”,用了他和他堂兄弟名字中的各一个字。原来他父亲在结婚时,就把儿子们的名字起好了:国强民富,加上大排行,他们一共兄弟6个,排起来是“国强民富兴旺”。什么好,他就种什么,西瓜从亩到亩,再到0亩,只用了3年时间。从种植到销售一条龙,打通最后一公里,解决了一个农产品销售问题。他的生态园被苏州市定为蔬菜保供基地,政府大力扶持,省里高度重视,享受各种现代农业政策配套,进入了良性循环。
年张功国站住脚跟后,兄弟们就陆续都到了张家港。4年和5年,他又从家乡陆续带了一帮人去张家港打工,现在还有六七个人在那边公司,年收入都在20万元左右。
8年,张功国在生态园所在地的景丰镇南港村入了党,9年成为张家港市新市民,年被选为张家港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荣获十三届张家港市劳动模范。他还被评为景丰镇十佳爱心人士,从6年到年,连续7年入选景丰镇科技带头人,带动了张家港市高效农业的发展。
张功国进张家港那一年,张家港第一座长江大桥正在建设,张功国是赤着脚,从桥面上走过去的,走得满脚都是泡。而年,张家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亿元,年10月,入选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3位、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4位,年11月,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覆天翻。
5
年春节刚过,张功国就接到好几个来自家乡金寨的电话,有县领导的,也有乡党委书记黄正先的,电话从正月初八,一直打到了正月二十七,天天打,一天也没拉下。
年金寨县实施“能人回归”工程,县委常委汪承平力劝张功国回乡,带动乡亲们发展生态农业。全军乡乡党委书记黄正先四次来到张家港,了解张功国产业发展情况,和他交心,谈政策、谈家乡情况,力劝他回乡发展,参与产业扶贫。那天放下黄书记的电话,张功国有点坐不住了,正月二十七的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家前屋后,遍地的竹笋“蹭蹭蹭”地往上蹿,瞬间一片新绿!他一跃而起,回想梦中的情形,认为这是个极好的兆头,当即决定:明天就回去!
初一回来,初二就动工,西楼村很多人家放了鞭炮,对他的回归家乡,表示欢迎和感谢。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从早晨起一直在下雨。老西楼生产队的每户人家,都送了他一盘烟花,初二中午十一点正开工前十分钟,天空突然放晴了,50多户人家鞭炮齐鸣。
年初,张功国带着果蔬种植技术及0万元现金,离开了他生活了近18年的张家港回到家乡创业,临走时百感交集。他把自己的团队一分为二,一部分放在张家港继续发展,一部分带到家乡开拓新产业。他投资成立了金寨县田源科技公司,从生态种植起步,把他在张家港的发展模式复制到家乡来。用村里人的话说,张功国开始了撒钱了。他从一块无人问津的河边荒地起步,整地、修渠、铺管道,一点一点做起来。他用工都是用周围的乡亲,给他们算工资;种地也给他们算工资,彻底颠覆了乡亲们的观念。家里有病人的、生活有困难的先招来,让他们有了收入可以应急。第一年,张功国花了0多万,没有任何收益,但是土地平整了,大棚起来了,原先长草的河滩地没有荒草了,一座生态园的雏形初步显现出来。
回来后,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把张家港收入全部投到西楼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计0多万元。如今,“能人回归”的杠杆效应日渐显现,基本实现了当初乡党委提出的“用一个能人,兴一个产业,活一个村庄,富一方百姓”发展理念。拍下亩土地后,张功国将结合熊家河村特有的山区生态环境、绿色农业资源,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配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项目。项目主打红绿蓝三色旅游工程,项目空间高度米,景点历史跨度年,项目规划面积3万亩,辐射总面积达6万亩、有22个小微景点,以30公里的旅游步道线路为线索,形成以现代农业、旅游、红色拓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开发。为了做足做强红色基地建设,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张功国的“西楼公司”投资万元,移址扩建了红28军纪念碑,红军纪念馆及配套工程也已经立项。
截至目前,“兰花庄园”项目平方米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10亩兰花基地,配套宾馆、游客接待中心、休闲农家小院28套等整体工程也已接近尾声。同时他们已经开始着手申报58亩二期项目建设用地,用于水上乐园、拓展营地、扶贫茶厂建设,以及引进扩展各类兰花品种。发展配套生态观光农业,投入万元修建鱼塘、蔬菜配送中心。
建造一亩蔬菜大棚,需要7万多元的投入,而建造一亩兰草大棚,则需要15万多元的投入。
目前,在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公司建成亩蔬菜大棚,生产西瓜60万斤,西葫芦15万斤,带动周边80名剩余劳动力就业,21户贫困户户均就业增收0元。年,张功国又扩建果蔬大棚亩,种植适销对路果蔬,产品销往合肥周谷堆、张家港市青草巷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到扶贫农场务工及岗前技术培训,确保他们能进得来、稳得住、创得收;带动周边名剩余劳动力,实行“公司+扶贫农场+扶贫户”的扶贫模式,凡进扶贫农场务工的贫困户,除可在公司领到每天80元的务工收入、享受政府的就业扶贫补贴外,还能享受扶贫农场的利润分红。公司春秋两季种植西瓜60亩,西葫芦80亩,西红柿30亩,豇豆50亩和其他产品,生产性收入产值万元,年,公司的果蔬年产值达到余万元。
我去采访的时候,张功国正规划在0年,再建一个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配送中心,打造金寨农副产品品牌,拓展公司果蔬营销市场;建成笋竹林下种养家庭农场个,总规模00亩,每亩年创综合收入4元,可带动0人就业;建成高山蔬菜家庭农场30个共0亩,每亩创收元;建设蔬菜大棚家庭农场20个计亩,每亩创收元。
6
走到熊德元家的时候,他妻子正踮起脚来,往绳子上晒腊肠。
是个响晴天,一大清早,家家户户的门前就洒满了阳光。很多农家主妇都把腌制好的鸡腿鸭爪、香肠腊肉挂出来晾晒,旧历的年底就要到了。
男主人熊德元不在家,还在常熟打工,要到腊月二十七才能回来。他妻子赵华,50岁上下的年纪,穿一件大红羽绒衫,特别鲜亮。她的身量很矮,看上去像个孩子,15岁的女儿熊蕊,在门前坐着,看着母亲忙碌,个子比她妈妈高出许多。
赵华是湖北人,待人接物喜笑颜开,喜欢穿大红衣裳。
熊德元是张功国重点扶持的贫困户,一家三口都是病人,他自己是糖尿病,妻子是侏儒,女儿有自闭症。他家的房子,是张功国提供建材和人工帮他建造的,高大宽敞,排场极了。屋子里收拾得很干净,比一般人家都要干净,堂屋和卧室里,都挂有女儿的照片和世界各地的风景画。12岁女儿舞蹈的照片,一点也看不出病态,本人看上去也白白净净,就是不爱说话。堂屋的中堂前,摆着一大盆鲜花。别看这家的女主人身有残疾,但有一颗向美的心,屋里屋外,到处都是鲜花。
她家原先的房子是土坯房,据她说她嫁过来的时候,就歪歪倒倒了,年享受贫困户政策,政府出了一部分钱,装修和人工,都是张功国支持。也是金红色的大铁门,上面有凸起的大朵牡丹,看上去有几分富华。村里给了过年的钱,买了鸡腿、猪肉、香肠、鸭脖鸭爪,还有几只风鸡,她是湖北人,喜欢吃这些腌腊。
我们说话的时候,她女儿熊蕊一直在边上坐着,默不作声,她自幼患有自闭症,7岁多了才会讲话。带到上海去看,花了1.8万元,诊断是大脑发育迟缓,从上海回来的第3天,就开口讲话了。但要大人吓唬她,她才肯开口,一直到上了小学四年级,才算能勉强说出完整的话。
到上海看病的钱,也是张功国出的,那时还没有扶贫政策。前后4次到上海去看病,都是坐动车过去,做电疗,扎针,一次需要花费0多元,都是张功国给拿的钱。说着她进到里屋,医院的病历和帐单,一直到现在,这些她都还精心保留着。
让赵华忧心的是,她老公也有病,是很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都得打胰岛素,早晚各一针,身上都扎烂了,没地方扎了。看母亲流眼泪,女儿也知道心疼,默默地走上前去,给妈妈擦了。
问到学习,熊蕊高兴地跑进屋,拿出自己的语文作业本。字写得很好,很工整,抄写的是一段关于徐悲鸿的故事。本子里夹着一幅少年的照片,似曾相识,好像是哪个当红影星。
赵华在村里的公益岗位,负责打扫公共厕所和河道垃圾,一月有元钱的补助。挨边住着的五保户老人叶贻英,70多岁了,也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落落,看见我们只是笑,不着一声。老太太没有子女,老伴去世了,就孤身一人。但她不想进敬老院,享受扶贫政策,政府每一户给7万多元建房子,也是张功国请了工程队给她建造的,还省下了4万多元钱,所以她很感谢张总。
张功国回来这几年,为贫困户做了很多事情,张功兴也是他倾力帮助的人之一。因为父母有病,长期瘫痪在床,还有两个孩子上学,张功兴要自己在家照顾两位老人,只靠妻子一个人在外打工挣钱。年,张功兴自己又患上重度糖尿病,张功国出钱帮他外出治病,这期间张功兴的父母先后离世,医院里做手术不能出院,是张功国帮他料理的后事。张功兴出院后,张功国又把他带到自己的基地做工,送他去学习、培训,最终将他培养成一名技术工人。现在的张功兴,年收入20万元左右,彻底摆脱了贫困。
年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张功国的公司向全军乡政府捐赠3万元扶贫专项资金,捐赠全军乡熊家河、何家湾2村72户五保老人春节慰问金21元。考入本科的8名大学生获得奖学金元,还发给4名退职老村干部春节慰问金元,6户贫困户春节慰问金0元。
0年新冠病毒防控期间,乡里的防疫物资紧张,张功国千方百计到张家港,购买了10只医用口罩和30箱医用酒精,并捐出现金0元,支持全军乡抗击新冠疫情。除了每年的“国家扶贫日”捐款,春节、重阳和中秋都为五保老人和困难群众捐款外,张功国还为熊家河村学校捐款4万元修路,为全军乡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基金捐款10万元。
张功国的妻子,是河南临颍人,俩人在青草巷批发市场认识,比张功国小7岁。女方家庭先是不同意,嫌张功国无根无基,30岁的人了,还在外头混穷。那时他的几个弟弟都结婚了,就他还打着光棍。在学校当老师的老岳父,一路从河南找过来,把女儿强行带回家去,关了一个多月,让她几个姐姐轮流看着她。女孩就偷偷打电话,让张功国去接她,俩人等于是私奔。年结婚,第二年就生了一对双胞胎,如今两个孩子,一个在苏州上大学,一个已经大学毕业了,在公司里帮着父亲打理业务。说起这一切,张功国很感慨,看了屋外忙碌的妻子一眼,满脸都是幸福。张功国的4个兄弟,现在仍然在张家港发展,个个都有房有车:“跟党走,没有错!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张功国,一个山里的穷孩子,能有今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