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图,小伙伴们是不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小时候叫它“米焦”
而现在的小朋友则称之为“沙琪玛”
(这是一次“接地气”到“洋气”的转变)
这场变化中,当然不是只有名字:
沙琪玛,包装好看,是在工厂里经过一道道快速方便的工序产生的。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回忆满满的“米焦”,那是完完全全的纯手工制作。
——小编儿时记忆泛滥,于是在网上找了一组图,看完竟有点泪目...
图片cr:央视网
“米焦”,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有称之为冻米糖的,也有叫米呈。
制作方法
开始做的时候,先在锅里放点水,随后放入麦芽糖、白糖,溶化到一定稠度,再放入炒好的米胚、芝麻,有时候还会加入一点柚子丝,拌匀之后,马上放入一个木架里,抹平压实,用木条尺比好,用刀一块块切好,全部切好之后,拿开木架子,分成一个个小长方形,用裁好的红纸包起来,米焦就做好了。
做米焦师傅是需要技术的,技术不好的人米焦就不会粘合,关键是对熬糖火候的把握。
说完了米焦,有一样东西也值得回忆——石灰瓮。
网络配图
在我的记忆中,几乎家家都有一口石灰瓮,是那种上下一般大的,直径50厘米左右的大土陶缸,下面铺着半缸大块的石灰,中间隔层纸,上面放置米焦、糖饼、瓜子、香菇木耳等干货食物,其作用在于防潮防鼠,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那个时候,存放食物的石灰瓮是熊孩子们时时惦记着的地方,估计不少人都有趁大人不注意,从石灰瓮里偷东西吃的经历。
包装形状如同一封信件,如此用“一封”来给米焦这个食物表数量
似乎从食物里又酝酿出了另外一种味道
“一封家书抵万金”,这可能就是上饶故土的乡愁味了
快过年了,上饶的兄弟姐妹们,给你们从石灰瓮里拿了一封米焦
你们尝尝
编辑:朝野
来源:上饶之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