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效仿其父,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却因错估军情,发生土木堡之变,导致兵败被俘。“帝则土木之变社稷几危,然原情揆势,盖为缵祖烈振生民计,与游畋殊而不知非其时矣。”
我国历来是个多民族国家,各邦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风云际会的年代,孕育了许许多多民族英雄。但是如果千里马没有遇上伯乐,那可能就是一场悲剧。明朝第一功臣被冤杀后,刽子手自刎,皇太后几日不吃饭,名字熟悉。
对于于谦这个名字,人们并不陌生。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背诵他的《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忠君爱国的情感表达。于谦自幼聪颖过人,又因生在官宦人家,家庭环境优越,早早就有机会进入私塾念书,在学堂表现十分出色,被人称之为神童。受抗金名将文天祥的精神气魄影响,他年纪轻轻就胸怀民族大义,有着一腔爱国热情。
到了23岁凭着自己聪明才智考上了进士,为官期间,忠心耿耿,心怀天下和百姓,在地方做了许多实事,赢得了很好的名声,仕途步步高升。曾任御史,巡抚,官至内阁大臣。他敢于彻查冤假错案,也不畏惧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不仅如此,于谦从不贪图荣华富贵,常常从自己的俸禄里拿出一部分钱帮助贫苦的人,自己的家十分简陋。
家里除了明代宗赏赐的蟒袍和宝剑之外,找不到其他值钱的家当。可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明英宗年间,边境常常受到瓦剌的侵扰。年,也先率领瓦剌大军侵袭,敌军步步为营,明英宗决意御驾亲征。于谦洞悉这里面的诡计,力劝英宗无果,只好听命镇守京师。果不其然,明英宗朱祁镇在战争中被瓦剌军俘虏,扣押在敌国。
国不可一日无君,霎时间引起朝野震动,各怀鬼胎的朝中大臣蠢蠢欲动。好在朱祁镇在上阵之前就立了太子朱见深。可是朱见深才两岁,英宗弟弟朱祁钰这时便顺理成章成了监国。野心勃勃的朱祁钰得知明英宗被俘,迫不及待自封明代宗登基。
于谦英勇守卫京师,而且一直以来的忠心耿耿和为民请命,朱祁钰都看在眼里。于是掌政后一样重用于谦。面对敌冦的咄咄逼人,朝中许多大臣提议南迁,只有于谦坚持戍守抗敌。于是,朱祁钰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于谦是一位有谋略的能人,带领将士击退了敌人,守住了京师。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皇帝和他之间的信任也越来越深,联手处理了朝中的乱臣贼子。
整治完朝政之后,朱祁钰派于谦领兵平定边疆,阻止瓦剌大军继续南下。瓦剌军接连吃了败仗。最后决定议和并将扣押为人质的朱祁镇送回母国。因为解救君王立了大功,于谦成了民族英雄。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朱祁镇回朝了,那么明代宗朱祁钰该何去何从呢?野心勃勃的他刚在朝中站稳脚跟,不会轻易将皇位拱手还给皇兄朱祁镇。
于是,便借机将皇兄尊为太上皇,实则将其软禁起来,以维持自己的皇位。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年,朱祁钰突发重病,效忠朱祁镇的朝臣立刻抓住机会造势夺回皇权,史称“夺门之变”。重新夺得政权之后,还要收复民心。毕竟朱祁钰当政期间,局势和平,经济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得到不少人的拥戴。
有人给朱祁镇计谋,于谦不幸成了这场权斗的牺牲品。他们先是派人造谣,污蔑于谦拥兵自重、篡逆谋反,紧接着抓拿归案,斩首示众。一代忠臣就这样枉死在崇文门外,只剩下“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唏嘘。其实,于谦为官清廉人尽皆知,很多人都相信他不会做出叛国的事,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刽子手和逮捕于谦的锦衣卫,在事后也为一代忠臣惋惜落泪,甚至因愧疚而自刎谢罪。皇太后知道了于谦因为两帝夺位而枉死,痛哭不止,几天不思寝食。明英宗朱祁镇何尝不知道于谦的品格和才华,只是时势使然,必须要有人牺牲,身不由己。
没有了于谦的守卫,瓦剌军再次入侵,朱祁镇失去了一员猛将,悔不当初。再加上后任的兵部尚书陈汝言贪生怕死贪赃枉法,不论庙堂还是江湖,光景日渐衰弱。直到多年以后明宪宗继位,才正式为于谦沉冤昭雪。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无可救药的民族。希望人们都能认识和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他们守卫了版图完整,隔着时空致以遥远的敬意。
参考资料:
《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