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森岁月愈久乡愁愈浓齐鲁壹点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www.bdfyy999.com/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从参加工作离开家乡四十年多年了,虽说也时常回去走亲访友,祭奠祖先,但对家乡的情结却随着岁月的逝去愈来愈浓。

新春正月的一天,儿时的伙伴,家乡的村主任又邀我们几个发小回家议事,美其名曰“议事”,实则是每年相聚一次,天南海北侃一侃,谈谈见闻,发发感慨,回忆回忆儿时的趣事罢了。

我的家乡地处鲁中山区北部的丘陵地带。虽说不怎么富裕,却也是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百姓安居乐业的好所在。从我们的家谱得知,是祖先在明洪武初年,由枣强迁于此,并以姓氏立庄。通过几百年的繁衍,本姓家族已达近千人。村庄虽然不大,祖先的选址堪称一流,村庄的规划也方正有序,靠近村东头,有一条由南向北流的河,河边是大片的湿地滩涂,离村南去一华里,有一条由西向东的河,两条河在村东南方向汇合,从村北端流向东去,小时候听大人说是向东流向了大海。从村南那边的河再向南一华里是村里大跃进的年代修建的一座水库,水库虽然不是很大,早些年却也是常年不断水,灌溉着大片的农田,水库的南岸就是海拔二百多米的一座小山,名曰宝山。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家乡以农业为主,勤劳的乡亲们每年轮换耕种着适合当地气候的各种农作物,虽不太富裕,却也是人人心情舒畅,积极向上,民风淳朴。小时候没出过远门,自认为这就是最好的地方。

村东边的河是儿时结伴常去的地方,并在那里学会了俗称“狗刨”的游泳。由于河边有大片的湿地滩涂,当时的生产队就整理出几个大方塘,种上莲藕,每到夏天,荷叶碧绿一片,其间盛开着各种颜色的荷花。我们在河里玩累了,就凑到荷塘边看藕老人的小屋前东扯西拉,另几个就从远处的藕塘里偷摘几个莲蓬或几朵荷花。待秋来初冬,大人们从藕塘里“踩”出长长的莲藕后,家家都分上一些,又白又嫩,着实喜欢。不论是做焖藕,还是春节做酥锅,都别有风味。

那时我们的生产队的队长,属于比较有头脑的农把式,在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上很能因地制宜。在村南两条河的交汇处的西边,河道在一片低洼处向南拐了个大弯后再向东,形成了一个近乎圆环的河道。在大人们的劳作下,将河改直,并把河洼地种上稻子,由改直后河道里的水灌溉,到秋后虽说家家分到的稻米不多,但那个年代,尤其北方的丘陵地区,能吃上大米并且是自己种的,还真不多。

村南的水库是我们稍大后常去的地方,里面有不少放养的鲤鱼和自生的草鱼草虾。那时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重,夏天放学后,就结伙带上简单的工具去诓虾,每次都有斩获。水库的南岸山脚下是小块的梯田,那时叫山洼子地,堰上长满野酸枣,记得当时学校还组织同学们采摘后作为药材卖到采购站。再往山上依次是满山的刺槐和柏树,当时村里有个专业的林业队,常年在山上植树护林。我们每当爬到山顶,伙伴们都各自找自己的家,当时年幼,不知道什么是原生态,也不懂得欣赏,对家乡只是一种原始的爱。

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了土地承包制之后,乡亲们的闲暇时间多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眼界也开阔了,田间的劳作已成为副业。大部分人都转向开采山上的粘土和铝矾土,以及深加工。当时镇上有位副镇长有句顺口溜说“家家点火,处处冒烟,不是石灰窑就是耐火砖”。随着处处的烟和火,乡亲们富了,原来的村庄成为了村中村,四周被崭新的瓦房或二层楼房围在中间,道路也被乡亲们停放的各种车辆堵得极不顺畅。仅仅几年的时间,伴随着富裕而生的是村里的环境的变化。由于矿藏离地表较浅,大都是露天开采,原来绿化的很好地宝山已是千疮百孔,山下水库和村南的河流也都干涸,只有村东的河还有很小的一点水流。荷花开稻花香,蛙声连天的光景均成为记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父母的年龄增大,为了便于照顾老人,我们兄妹就将老人接到城里。如此以来,除了几个主要的节日外,就很少回家乡了。

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惠民政策逐步增加,整治环境的力度空前加大,反哺农业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五年前,儿时的伙伴被选为村主任,任职不久,邀我们相聚座谈,信心满满,随之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好国家的政策,抓住机遇,短短几年,取得了让村民满意的成绩。

先是抓住国家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机会,多方联系,争取项目,并将自己的耐火砖厂无偿捐给村里,成了村集体的支柱产业,通过这一举动,带动了村民的捐资热情,使之成为项目的资金来源之一。通过几年的努力,环境大为改观,村里村外的道路进行了改良和扩建,疏通河道,两旁遍栽柳树。山腰的采矿坑因地制宜的改造成了蓄水池,山上广种植刺槐和速生林,水土流失已初步得到遏制,山脚下的水库已恢复,不久将鱼虾成群。政府在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下,已开始在村东河滩进行湿地综合治理,首先受益的就是乡亲们。现在每次回村都能听到乡亲们对村主任的夸赞,而他总是说,不是我能,是我这届国家出台的政策好,社会的文明程度逐步提高,乡亲们观念改变的好,不然一个人咋能行。我的想法就是,不能把祖先留下的家底败光。

家乡永远是美好的,是我的出生地和出发点,伴随伟大的时代的进程,她将迎来新的辉煌。

作者简介:张德森,年生,山东淄博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农业发展银行淄博市分行高级业务副经理。

壹点号柳泉金融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