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一位普通农民的普通一生

杨柳伤怀,草木含悲!父亲离开我已经六年多了。但在我心里还是十万个不愿意承认父亲已永远离我们而去。父亲生前含辛茹苦,不屈不挠,不向困难低头,艰辛的人生历程,记忆犹新;他谦虚善良,和蔼可亲,一心为民,大公无私,音容笑貌都历历在目……

父亲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个非常渺小而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没有革命家那样红红火火的英雄故事;没有劳模的先进事迹。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农民。

父亲是年腊月出生于皖南广德邱村镇李村村杨家边。父亲出生时,爷爷快60岁了,三岁时奶奶去世,就靠要饭,养活爷爷,八岁帮人放牛,十三岁时,爷爷去世。父亲就开始帮别人种田;十四岁是父亲的一个转折点,他参加广德抗日儿童团,在吴教官的教导下训练。

年,他在大卡汪家纸棚接触到一群当地称“四老爷”的人。参加苏浙皖边区游击队后,负责购物;48年的一个深夜,父亲与小二姐(打游击时的化名,本姓汪),在翻越大王山时,不幸摔断小腿,不得不回到芦塘大卡休养;

48年末,李明德、韩寿德一同到大卡,叫他跟随部队走,并且说明:第二年三月份(年3月份),将解放广德。他当时伤势未愈,不能行走,只好留在芦塘村。当广德解放后,他当选为芦塘村民兵营长,并参加了芦塘村的土地改革。

年2月5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成立苏浙皖边区剿匪指挥部,设东线、西线两个指挥部所,东线指挥部所驻县境芦塘、狮子口、梅村、下莫村一带。

东线指挥部所在芦塘成立时,父亲时任芦塘村民兵营营长,并参加苏浙皖边区剿匪的任务。当时,地方上只有两人参加:父亲与梅荣义。

父亲回忆:指挥部所成立不久,接到线人的举报:仙峰殿有土匪出入。当晚,部队就赶往仙峰殿。可,到仙峰殿。土匪也闻风逃向狮子口,部队随后追击,一直赶到白云山。在白云山住了几天,撤回到下莫村、小侯村一带。又住几日,返回芦塘。到下半年,部队撤回苏州。可是父亲仍然回到芦塘村。

年,时任无锡市市长的郑平回到下寺,(郑平是他打游击的战友)郑平把他介绍给时任下寺乡党委书记赵开富,郑走后,他就成了一名预备党员,于年转为正是党员。这期间,他仍然担任芦塘村民兵营长。

年他被调任下寺村书记。在下寺,他带领群众开荒种田、大干农业。

59年,徐松池下放到下寺村。在下寺村期间,县里下来调查时,他向县里汇报时,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大小麦无头;蚕、豌豆无荚。这句话惊动了时任下寺乡党委书记的程维,他连夜赶到下寺村,“老万,你怎么能说那样的话?”可是第二天,县里送来了救灾物资--粮食。后来,县里称他是:茅坑的石头,又臭又硬。可是农民仍然称他:好书记。

年调任下寺中学首任校长,曾经在丁山参加苏浙皖三省中学校长座谈会。年,由于赵许学生戴常胜溺水事件,时任下寺乡党委书记的程维,让他承担所有责任。真实事件是:溺水事件发生时,他生病在家。回到芦塘村后(下寺村父老乡亲都要求:他回到下寺。被他拒绝了)。

由下寺中学回到芦塘村后。他仍然在村支两委中,只任了个治保主任。他总结这几年,在下寺村任书记,及中学校长的经验。大胆的向村委会提出:利用我村现有的土地办厂-----大瓦厂。这一提案,村委会未通过。他只好默不出声,但在心中暗下决心,自己办。

在60年代末,这一举动,可想而知是多么的难啊!村委不支持,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他苦苦思索,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法:先卖瓦,后办厂。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皮包”公司吧!

为了能找到资金,他前往丹阳、溧阳、无锡等地找老战友。并向他们说明:先拿来资金,等厂办成功后,第一批大瓦就给他们。在战友的帮助下,资金有了,瓦厂成功了。瓦厂的工人是从各个生产队抽出来的剩余劳力。在他的带领下,当年,就还清所有的资金,并为村里盈利。

在不欠外债的情况下,他将瓦厂让出,又踏上新的征途。治保主任分管一个村的“四类分子”,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使他们变为对国家有用之人,他亲自带着这些人走上劳动改造之路。每天起早贪黑的带着他们去开荒,把荒山开出来了种什么?他又陷于了深思之中。

有一天,他到朋友家中,别人泡了茶给他喝,他灵机一动。茶叶,是每家必须的,有发展前途。想好后,第二天,他就把这一想法向村委提出。有人提出:种子、技术怎么解决?这一提出,使他想到一个人,在郎溪县委当干部的老战友。

第二天,他赶到郎溪,找到他,并说明来意。战友听后给他介绍到庆丰茶厂。当他赶到庆丰茶厂时,那里的厂长非常热情接待了。经过交谈后,厂长答应了他的要求。种子,技术有了。茶厂又成功了。到现在芦塘茶厂还是村里的经济支柱。

村里决定扩建芦塘村小学,在计划经济时代,买什么都要有计划。村支书徐申礼,就把买石灰的任务又交给父亲。父亲就到平桥乡青山石灰窑。当他到石灰窑,没有找到厂长,就坐拉石灰的便车去平桥。在一个拐弯处,两车相撞,家父被埋在石灰中,当时,坐在另一挂车的厂长得知父亲被埋在石灰中,拼命的扒,才从石灰中将父亲扒出来,还好,就是小腿受伤,医院检查结束后,就回家修养。可是没几天,父亲又被村委安排到卢村,带队修建卢村水库(现在的卢湖)。他带着草药到卢村。

年,时任芦塘村党支部书记的徐申礼与家父商量:老万,我们村准备通电灯,(在那个时代,村里能通电,可是一件大事)经村支两委研究决定,由你出面,找县里,弄台变压器。(那时,变压器是很难买到的)父亲说:找县里弄变压器,找谁?徐申礼说:找徐松池。徐松池时任县纪委书记,兼修建卢村水库总指挥。当时,卢村水库空闲的变压器多,村里得知后,就打起了主意。父亲说:试试看。

第二天,父亲,就到县里找徐书记。徐书记听完父亲的叙述后。说:老万,你们芦塘村能通电,我代表县里送一台变压器给你们村。父亲听到这里,非常高兴。下午,赶回村里。向村委汇报。没有多久芦塘村通电了,徐书记也承诺了他自己的话。直到82年,父亲才退出村两委。

年,父亲走完了他的一生。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在他平凡的一生中,却又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作为他的儿子,回顾他的事迹时,感到无比的骄傲。他那大公无私,兢兢业业,闻名乡里,有口皆碑。父亲的一生事迹,也是我万氏子孙学习的楷模!

★原标题《父亲》

作者:万启兵年12月22日冬至于合肥

图文编辑:徐厚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