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中的《古诗三首》最适合”群诗”主题阅读——以六下第10课《古诗三首》为例
六下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
1.体会人物的品质
2.查阅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两个语文要素是对前面学习的语文要素的综合强化,学生对这两个语文要素并不陌生。
我一直觉得古诗一首一首按部就班地教有点浪费了,之所以把三首古诗编排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众多的相似点,可以学三首而拎“一串”——还可以补充类似的诗词,这样学生的视野就开阔了,以后遇到这一类的诗歌也知道从哪些方面去阅读了,一举多得。
第10课这三首诗都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可以设置2个问题来解决这三首诗。第一个问题:这是怎样(特征)的马(石灰、竹石);第二个问题:联系作者的生平,说一说这些事物和作者有哪些相似点,作者借这些事物抒发什么情感。
课前一定要布置学生预习,布置学生去查阅作者的生平资料,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一、与诗人有关的资料:
李贺: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作者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
于谦:
于谦,明朝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于谦一生清廉,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于谦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
郑板桥:
郑板桥(年-年),原名郑燮,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他一生善于画竹,尤其善于据竹写诗。
二、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
在理解诗歌的大意后,让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有理有据的讨论,在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联系作者所描写的事物和作者之间存在哪些相似点,从而理解“托物言志”这一类诗词的写法。
《马诗》
1.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1)《马诗》抓住“大漠”、“燕山”可知这是边塞,可以描绘一下边塞的风光。“月如钩”让人想到形似月牙的兵器。前两句勾勒了塞外的风光,以及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
(2)“金络脑”是一种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可见这是一匹名贵的战马。马用金络脑象征着马受到重用。
(3)“何当”一句反问,写出了这匹战马渴望驰骋沙场。
(4)“快走”一句写出了战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2.这篇战马和作者有哪些相似之处,作者借马抒发什么情感?
(1)作者和战马都受到压抑,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
(2)都渴望有一番作为,渴望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