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李舸
年8月,时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的陈昌谦调到了中国摄影学会,参与恢复中国摄影学会筹备组的工作。年,随着中国摄影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学会和摄影界的工作开始走上正轨。中国摄影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并恢复工作,陈昌谦当选中国摄协副主席、秘书长,从此开始主持协会工作。在他的大力支持和组织领导下,《大众摄影》杂志同时复刊。
协会恢复工作后,陈昌谦亲力亲为,开拓创新,领导创办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后更名为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和《摄影报》(后更名为《中国摄影报》)等,参与创办 个培养摄影人才的高等教育专业——中国人民大学 分校摄影专科,倡议编写《中国摄影史》并主持编撰了大量具有学术和历史价值的摄影书籍。即便在离休后,作为中国摄协顾问依然继续发挥余热,坚持为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和编纂工作鼓与呼,并身体力行参与撰稿等。他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对摄影事业兢兢业业的投入,赢得了广大摄影工作者的赞誉。年,中国摄协成立50周年之际,陈昌谦被授予“杰出贡献摄影家”称号,年,又被授予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
陈昌谦同志的一生,是孜孜不倦,为党的文艺事业、为中国摄影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首往昔,以陈昌谦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摄影工作者,在中国摄影发展的进程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做好摄影工作和摄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向陈昌谦等老一辈摄影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与祖国共命运的家国情怀,自觉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旗帜,用实际行动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与老一辈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也是渺小的。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臂膀上前行,摄影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摄影人不断地传承开拓创新。学习他们服务人民、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不为浮名所惑、不为物欲所累,用文化的品格、道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赢得人民的赞誉、赢得社会的尊重,矢志不渝、勇担重任。要牢固树立执著奋斗、珍爱事业、潜心摄影艺术的敬业精神,树立高远的艺术理想和追求,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中国摄协一直延续着陈昌谦等老一辈摄影组织工作者的扎实作风,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不断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强化引领作用、延伸联络手臂、增强服务本领、加强沟通能力,团结引导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今年是建党百年,中国摄协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举办了“百年·百姓——中国百姓生活影像大展”,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等。接下来,还将举办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第18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第14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等协会品牌活动。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国文艺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将继承和弘扬老一辈摄影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发现和培养摄影界 人才,努力推出更多记录历史、反映时代、深入生活、歌颂人民的 摄影作品。为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老黄牛与定盘星高琴
昌谦老师是协会的老领导。当年,作为小字辈的我,与他没有过直接的接触,对他的了解,都是从前辈的叙述中获得。其中有两件事情印象深刻:一是“老黄牛”的称号。因为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对自己严格要求,被大家称为协会三只老黄牛之一。二是作为《大众摄影》的主编。他写稿却从来不拿稿费,而是作为编辑部的公用经费,让人感受到领导的关怀和温暖。
年,中国摄协首次推出“口述影像历史”工程。《透过硝烟的镜头——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收录了19位战地摄影师的采访实录,他们中有的从抗日战争一路走过,有的在解放战争和 中经历战火。对于那段历史,我们都比较陌生,又是 次编辑这样的富有历史感的图书,我心里非常忐忑,生怕出现重大失误。当时聘请了许多前辈对书稿进行审读、把关。昌谦老师的一句“没有问题”,让我悬着的心彻底放下,因为他的阅历,他的能力,他的水平,是我们编辑历史图书的“定盘星”。
昌谦老师对摄影教育事业的理解和推动,则非常令我钦佩。年他担任中国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致力于中国摄影教育事业的奠基工作。年中国摄协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 分校摄影专科;年委托江西大学开办了摄影班,为中国摄影事业培养培训了许多人才。年中国摄协还创办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首批学员就高达3万人。年昌谦老师就“当前摄影教育状况和发展趋势”接受《大众摄影》杂志记者访谈时,特别谈到的提高和普及两个方向的摄影教育理念,现在读来更让人感到既务实落地又高瞻远瞩。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纪念昌谦老师,就是要学习前辈们勇于担当、有所作为、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继承他们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优良品格,扎实稳健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去开创新时代摄影事业的新局面。
肃面领导,温情长辈林涛
昌谦老师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政中国摄协工作。那时在协会的年轻人中,我和昌谦老师的接触算是多的。工作上他是协会的主要领导,没人称他官职都叫他“昌谦”。他是 的前辈,要向他学习的东西很多,所以我称他为昌谦老师。生活中他是温情的长辈,我们又是邻居,我叫他“陈伯伯”。他平时不苟言笑,很多人见到他除了尊敬之外还有几分畏惧。我倒是能看到他的微笑,每当谈到工作兴奋时他还会开怀大笑,笑得那样真实、那样灿烂,俨然一位尽显童真的可爱老人。
我的记忆中他在协会工作期间,做了不可胜数的工作和好事,我仅举四件事。
件,《大众摄影》杂志复刊。在那个年代国内出版的摄影图书少之又少,复刊后的《大众摄影》直面大众,这是昌谦老师提出的主导思想,就是这本深受读者欢迎的《大众摄影》,惠及了全国大批学习摄影的年轻人。
第二件,在昌谦老师主导,和协会其他领导共同主持下,协会创办了覆盖全国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对全国广大热爱摄影的人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各地成千上万年轻人实现了较系统学习摄影知识的梦想。我们这一代从事摄影工作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是“函院”学员,培养出来的一批又一批摄影人才遍布全国,所产生的影响之大意义之深远延续至今。
第三件,创办《摄影报》。我很有幸在那个年代参加了这项工作。我到协会后在组联部工作,除负责全国近名会员的服务、联络和会务等日常工作之外,还要做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大量的庞杂工作。除此之外每个季度还要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会员编发一期《摄影通讯》。我兼职做《摄影通讯》的编辑,主编是昌谦老师,那段时间我从昌谦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做事的道理和知识,对我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一个四开四版仅向会员赠送的内部小报每期要印份,制版、印刷费用每期要花元。元在当时不是小数目,没有经费,每期都从函授学院借钱,说是借但从来没有还过。借钱过日子心里不是滋味,时间长了我便斗胆向昌谦老师提议,可否把《摄影通讯》办成公开发行的报纸。昌谦老师年纪虽大但思想非但不保守还有些超前,他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各部委都在创办报纸,咱们摄影界也不应被落下。他鼓励年轻人要勇于开拓大胆探索积极支持创办报。经协会研究决定让我牵头,另从协会几个部门抽调4名年轻人成立了《摄影报》创刊前的 个编辑部,不久后又组建了专门的编辑团队。新招聘的人员也大多没有办报的经历和经验,大家一边学一边干,昌谦老师领导我们制定工作计划、拟定选题,教我们如何写好短新闻。昌谦老师同我们一道编稿、校对,反复叮嘱我们校对是一件细致的工作,千万马虎不得,“齐、清、定”是他要求的三原则。《摄影报》的创办大大缩短了中国摄协媒体的发行周期,也弥补了协会只有期刊没有报纸的历史。
第四件,创办中国摄影金像奖,昌谦老师是主要的动议人。今天荣获金像奖的摄影人济济,这得益于昌谦老师等老一辈协会领导的积极探索和勇于开拓。
昌谦老师善于调研、有的放矢,做事从来不摆花架子。退休后的昌谦老师心系协会,十分关心中国的摄影事业,我常常在休息日看到他一大早就出门,这一度让我觉得他有些神秘。其实他经常要走访城区的多家报刊亭做市场调研,当编辑部赠送给他的《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报》邮寄到他手里之前,他早已在市场上买回了这些报刊,并期期认真阅读,还经常把我叫到他家询问协会的情况,发表对这些报刊的意见和看法。
在纪念昌谦老师诞辰百年之际,我想起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我们在追忆前辈优良品格和无私忘我精神的同时,也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学习。昌谦老师淳朴的品格和老黄牛式的工作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他的优良品行对教育和激励协会的青年一代将产生深远影响。
昌谦老师印象徐艳娟
昌谦老师年离休,我是年到协会工作的。虽没有共同工作过,但关于他的一些“故事”也常听老编辑们谈起。
谈到昌谦老师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反差。
反差之一是他的严肃刻板。昌谦老师身材高大,总是一袭深色中山装,背微驼,话很少,不苟言笑。但印象中又未见过他发过火,相反处理问题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反差之二是他的简朴自律。一己之外,他又特别慷慨。曾听《摄影报》的同仁讲,一次《摄影报》因停电差点拖期,他知道后马上表示要自己出钱为报社买一台发电机。另一件事是在陈小波撰写的纪念文章中读到的,那时她正在为新华社的老摄影家做口述,陈昌谦老师对这项工作非常看重,看她一个人做,觉得太慢,竟对她说:“你找个助手帮你做这件事吧!我可以每月拿两三千元给他,他还可以住在我这里。”
反差之三是他的平实。昌谦老师年当选中国摄影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这一时期,协会很多工作逐步恢复和建设起来。年7月,《大众摄影》复刊,昌谦老师任主编。他还主持了一些更具拓展性的工作,比如创办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创办《摄影报》、举办中国摄影理论年会等。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这些都是协会发展历史上值得纪念的重要事件,想来这些事情的筹措,都离不开昌谦老师的参与和支持。昌谦老师故去时,陈小波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携带大历史的生命走了,一个摄影博物馆倒塌了。
这些反差集中在昌谦老师身上,已经为我们刻画出了那一代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就是克己奉公。编辑工作需要奉献精神,是为他人作嫁衣;组织工作者同样需要奉献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昌谦老师在这两方面都身体力行作出了榜样。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能在协会工作中一干 十年,回想起来,最初那颗种子就是像陈昌谦老师、张祖道老师、林少忠老师等老一辈人的工作作风种下的,是他们的感召所赋予的一种精神力量,也许这就是这一代人给予社会 的价值和意义。
默默为人作嫁,大家风范长存柴选
昌谦老师领导创办了《摄影报》并担任顾问,一直关心呵护着这份新生媒体的成长。他低调简朴的作风,为人作嫁的贡献,谦虚谨慎的品德,正直坦荡的人格,都是我们安身立命、学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摄影报》的创办,是在协会事业发展进程中开辟的新阵地,是在为广大会员服务途径上延伸的新手臂,是中国摄影艺术交流与传播的新平台。《中国摄影报》能有今天的发展,与昌谦老师和协会数代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陈昌谦老师对工作和社会的慷慨让摄影走向新的天地。他有着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严谨作风,更有着多年坚持的勤俭节约传统,还会以身作则地为业界为社会倾情付出。他还为诸如希望工程、水灾、旱灾等需要帮助的人拿出大笔捐款。在他的倡议下,当时《摄影报》的编采人员每人都与四五位贵州某贫困地区的孩子结成帮扶对象,每年给孩子寄学费。
陈昌谦老师兼容并蓄的视野为摄影界发掘培养了不少人才。他在主持编纂《中国摄影史》过程中,发掘推出方大曾等先贤,而且为很多在改革开放初年勇于探索创新的青年人提供鼓舞和支持。他和当时的协会一班人很早就